马招志:回望来时路 还是苦少甜多
作者:马兴 周阳 整理 时间:2021-03-18 阅读:182

马招志走访新山村牛店组杜马贤
我叫马招志,是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工作员。2018年3月,受医院和组织部门指派到牛棚镇新山村担任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
新山村是牛棚镇6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的自然村寨。大学毕业后就考入医院工作的我,对基层工作完全没有概念,更别说经验了。因此,下意识了解村情民情,成了到村报到前的自修课。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便带着妻子和3个月大的儿子,就此开始了驻村生涯。
从镇政府出发到新山村村委会,也就七八分钟的车程。我记得当时刚进村我就吃了苦头——五六条在路上戏耍的狗,眼见陌生人,便追着我一阵狂咬。虽说我生长在农村,可是也没见过这阵势。万幸的是,一位将头发直接用梳子挽在头顶,身穿苗族裙饰的中年妇女闻声赶来,连忙将狗驱散。后来我才发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喂狗,因此下队必须自带“打狗棍”。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干部们轮流带着我们走访,也不时地领着我们下队宣传脱贫政策、调解矛盾纠纷。就是在那段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我把镇上发给我的一大本厚厚的驻村日记本给写完了。后来这本日记倒成了我的“信息库”,哪家哪户信息记不清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都写着有。
牛店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正学,因为自家儿子欠外债,新修的安全住房被人用砖头封住,只能暂住在老房子内。得知情况后,驻村工作队多方调解,前后忙活了十多天,终于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帮助他搬进了安全住房里。前不久,省吃俭用的老王还将自己积攒的土鸡蛋送到了村委会。
龙山组的独居老人王明兴,双手残疾,也是村里的贫困户。我们初次到他家走访时,随处可见干活的工具东倒西歪,锅瓢碗盏没个顺序。后期制定帮扶措施时,在扶志的基础上我们坚持扶思想、扶观念,这不,现在70多岁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脱了贫,不仅时常把自家周围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带动周边几家农户自觉搞好环境卫生。
1999年出生的年轻小伙杨波,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今年他不打算外出,想在家自己创业。了解到他对养蜂不仅有兴趣,还懂技术,但是苦于资金不足后,我们帮助他申请了产业贷款,建起了养蜂大棚。今年他的200多箱幼蜂,到8月份前后大约能为他带来近万元的收入。慢慢地,村里自己孵化喂养土鸡的人家也多了起来,这里的土鸡因为生长周期长,价格都在30元每斤以上,群众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只要迈开脚步,俯下身子,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事实也证明,只要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群众怎么可能不和你亲?千千万万件小事汇聚起来,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一家又一家,扶持了一户又一户。2018年,新山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摘掉了贫困帽子。
驻村的1000多天里,新山村顺利脱贫,儿子也已会跑会跳,回望来时路,我们披荆斩棘。眼下,乡村振兴的序幕已然拉开,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新问题。尽管前方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心之所向,无所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