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3-19

“三战”贫困村的“农民书记”

作者: 时间:2021-03-19 阅读:254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大奎:
“三战”贫困村的“农民书记”
□ 毕节日报记者 杨念

  他是农民的儿子,这辈子,跟土地、农村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是脱贫攻坚战场上马不停蹄的“农民书记”,五年来,村民们的喜怒哀乐,他都感同身受、情同手足。
  从七星关区千溪乡兴荣村,到转战威宁自治县新发乡龙滩村、松发村带领群众战贫困,条件一次比一次艰苦,任务一次比一次艰巨,但他却从未退缩,凭着一股“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干劲,先后助力三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威宁自治县新发乡松发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大奎。
  “无论是一开始的兴荣,还是后来转战到龙滩、松发,改变的只是脱贫攻坚的‘战场’,不变却是作为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接受记者采访时,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不畏艰难“攻城拔寨”的李大奎,却有些腼腆地说,“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驻村干部该做的分内之事而已。”
 
    初战兴荣村
      真驻真帮谋发展
 
  2016年3月,李大奎受组织委派到七星关区千溪乡兴荣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兴荣村,他真驻、真融、真帮,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全程参与新一轮精准识别工作。
  在较短的时间里,李大奎走访了146户贫困户、23名五老人员、157名留守儿童,通过召开群众会及走访群众等,在党员、群众中从“水、电、路、产业发展、村风文明、信息通讯、其他”等7个方面收集了兴荣村脱贫发展建议138条。特别是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协调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实施了22公里机耕道建设,村冷水养鱼项目,安全饮水工程,带领贫困户发展了200亩烤烟、100亩皂角、630亩板栗,1.5万羽绿壳蛋鸡养殖。
  2016年12月,兴荣村实现脱贫出列,46名党员、20名群众代表对兴荣村驻村工作组及队员进行测评,满意度100%。
 
    转战龙滩村
      用心用情战贫困
 
  2017年4月,李大奎接到通知,要求他转战到全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威宁自治县新发乡龙滩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共产党员一块砖嘛,哪里需要哪里搬。”李大奎通过向同事打听,粗略知道了龙滩村大致情况和具体方位,来不及仔细收拾行囊,就踏上了新的征程。
  汽车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不停颠簸,山风从悬崖边“呼呼”而过。从山顶到山谷,4个多小时后,李大奎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了新“战场”。
  一扇开裂的木门,满院子杂草杂物,雨水透过屋檐滴滴答答地在地面打出了一排小窝坑,青苔满布……李大奎高涨的干劲有些冰凉。
  驻村第一晚,他在村委会的地铺上彻夜无眠。压力、担忧、困顿一阵阵向他袭来:该怎么办?
  李大奎首先想到了阵地建设。“村委会就是一个村的‘根据地’,之前的村干部都居住在周边村寨,驻村干部要真心实意住得下来,村民办事才找得到人,群众才有主心骨。”李大奎从“娘家”——市政府办公室想方设法协调来办公桌椅,大家齐动手将村委会办公楼修葺一新,还建起了轮流值班值守表和村民说事议事、代办服务等制度,“拉起架势”要大干一场。
  白天走访,晚上与村“两委”成员汇总研判。不到一个月时间,李大奎就遍访完村里的老党员、退休干部、教师和贫困户,对龙滩村有了全面的“认识”。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李大奎先后跑遍了市、县交通、水务、国土、林业等多个部门,在“娘家”的全力支持下,协调725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了5条通组路、1个提水工程及3个产业配套用水工程和龙滩村裂石山体隐患排除工程;协调市发改委出资25万元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市交建集团捐赠100万元设立了教育助学资金。
  在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龙滩村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发展的路子也顺当了。
  村里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李大奎还和大伙一道谋划村里的产业发展之路。
  此前在走访时发现各家各户土地里都长有野生石榴,并且口感好、水分足、卖相好......
  或许这是一条出路?大家一拍即合!
  “老百姓搞不懂市场、算不明白账,缺技术、怕风险,是当时村里发展产业一道绕不过去的坎。”为了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李大奎带着群众走出去参观学习种植技术、管护知识和市场销路。
  村“两委”牵头,把全村2000亩土地统筹起来,发展软籽石榴种植,带动全村108户贫困户581人共同发展;软籽石榴产生效益前,在石榴树下套种轮作辣椒、小黄姜、大蒜、茄子、四季豆和绿肥等,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最大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地里的辣椒、大豆、小黄姜长势喜人,李大奎又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卖个好价钱?第一拨,搞“校农结合”“店农结合”,在乡镇集市销售。第二拨,李大奎瞄准了威宁、毕节、六盘水等地;附近市场都饱和后,李大奎决定带领村干部和村民“闯出去”,开拓广州、重庆、成都和贵阳等市场。
  “有次对接好销售市场,大家欢欢喜喜把辣椒拉到重庆,一打开车门,村干部一下就懵了。由于温度过高,采收的辣椒全部烂在了车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种植农户的风险,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在跑长途市场的同时,新建辣椒烘干厂和冷库,对卖不出去的鲜椒、小黄姜、大蒜及时加工成干椒、姜片、干蒜。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产业的支撑,群众增收有了载体。2018年底,龙滩村成功脱贫出列,村民通过产业发展腰包鼓了起来,不少家庭还购买了轿车,过上幸福日子。
 
    决战松发村
      贫困山乡换新颜
 
  2019年7月,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硬人”李大奎再一次“临危受命”,被派到条件更加艰难的新发乡松发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