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镇松山社区:山乡巨变换新颜
作者: 时间:2021-03-19 阅读:307
小海镇松山社区:山乡巨变换新颜
□ 毕节日报记者 孟性荣 韩雷 徐冰洁 杨婷婷 张媛媛
3月4日上午,春日的阳光穿透云雾,洒落在小海镇松山社区居委会前的广场,几名老人在吃过早餐后,习惯性地来到广场上,锻炼身体、晒太阳、拉家常,尽享晚年的幸福时光。
广场后,风力发电风车高高耸立在大山之巅,不停转动的叶片在蓝天白云下更显生机;广场前,1000多个蔬菜大棚汇成的“白色海洋”格外壮观,当地群众正在大棚里栽种、采收红菜薹、香菜等,到处是忙碌欢快的场景。
“支书回来啦,你帮我交的合医款是多少钱?我好拿给你。”看到从产业基地回到办公室的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程宗能,78岁的陈留珍隔着窗户问道。
“不急嘛,哪天拿都可以的!”正忙着处理事情的程宗能笑呵呵地回答,“不急的!”
在十来分钟内,到办公室找程宗能咨询问题、打电话了解情况的群众就有好几波,程宗能在一一回复后感叹:“没办法,老百姓有事情总是喜欢找‘支书’,大家都是本村本土的人,可能是习惯了。群众有困难就解决,反正躲是躲不过去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松山人,程宗能在2004年就加入了党组织并进入社区“两委”工作,2010年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2020年开始支书、主任“一肩挑”。
17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成为当地群众信任的“当家人”,松山社区的点滴变化都印在了他的心里。
位于小海镇西北部的松山社区,土地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87.5亩,林地面积5000亩,辖7个居民小组,有846户4079人。
程宗能说,曾经的松山,因为基础设施滞后,群众住的大多是土墙房,出门到处是稀泥烂路,谈不上有什么形象;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只能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低效农作物解决温饱,缺乏增收渠道……
转机从2010年开始。在以“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为内容的毕节试验区“五园新村”建设政策推动下,松山社区的村容村貌开始改观。
2014年,在以“入户路硬化、院坝硬化”为内容的“两硬化”惠民政策实施下,松山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幅提升。
2016年,在村容村貌整治项目推动下,松山社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人居环境上了一个新台阶,美丽乡村雏形初现。
松山社区在发展上迈出的每一步,程宗能都为之欣喜。但他也深知,只有良好的产业支撑,才能更好保障乡亲们增收致富。
2012年,松山社区被确定为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帮扶联系点,为松山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2012年来,在原农业部的帮助下,松山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定位,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经济社会、人文环境、村容村貌、社会事业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8年以来,随着恒大集团援建的724亩、1008个蔬菜大棚基地和958.5亩的易地扶贫产业基地先后落户松山社区,当地的农业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了平台和载体。
出列后的松山社区,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40元,老百姓过上了幸福日子,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而多年来的工作,最让程宗能感到感慨和骄傲的,是近年来松山社区每年“居高不下”的大学生增长人数。
为了鼓励更多孩子读书,松山社区除了做好家长和孩子的思想工作以外,还争取当地走出去的企业家,从2014年起,每年对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给予每人1000到2000元的奖励,“钱虽然不多,但这是一种有效的引导。”
“2014年考取16人,2015年22人,2016年15人,2017年32人......去年28人。”如数家珍的程宗能坦言,这样的“数据”是松山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只要娃娃们上了大学、有见识有出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未来就更有希望。
山乡巨变换新颜。程宗能认为,松山社区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都是党的政策给力、群众勤劳肯干的结果。”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程宗能表示,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充分用好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给松山社区精心设计的发展“图景”,立足松山发展优势,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猪—沼—菜”循环经济模式,全力把松山建设成“山上果园子、山腰农院子、山下菜篮子”的生态宜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