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山镇新丰村:从“黑”到“绿”蜕变
作者:黄骄 时间:2021-03-19 阅读:372
炉山镇新丰村从烟尘笼罩到生态宜居、从极端贫困到同步小康、从基础薄弱到高质量发展,从零产业到现代农业、从煤渣村到示范村的蜕变,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9.77%下降到0,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不足3500元增长到2020年13000元,新丰村从“黑”到“绿”蜕变,离不开村支书陈昌军带领。
整村搬迁走出沉陷
新丰村是一个工业行政村,拥有丰富煤矿资源,由于前几年管理瘫痪,群众私挖滥采、烧锌炼焦遍地,全村百孔千疮,道路泥泞不堪,10%群众患有尘肺疾病,340户农户居住危房,群众诉求极其强烈。面对种种疑难杂症,刚担任村支书陈昌军却束手无策,唯一的就是用老办法,请煤矿继续帮助解决,但是问题的根源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在苦思冥想和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后,陈昌军想要彻底解决新丰村存在问题,唯一办法只有搬迁。
此时,“搬迁”二字成了新丰村村两委工作重点。在陈昌军带领下,新丰村村两委找领导、跑部门、要资金、争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丰村争取了搬迁项目,340户1823人全部实施整体搬迁,彻底解决了群众住危房问题。
“以前晴天烟尘四起、雨天泥泞不堪,半年在灰尘中渡过,半年在泥泞中渡过,到雨水季节睡觉都不得安心,怕房子下沉和坍塌,现在搬到这个地方生态环境又好,水、电、路都通了,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绿水青山环境中,我们老百姓想过的就是这种日子。”村民陈老四介绍。
产业发展有声有色
冬摘瓜果春采茶。
日前,走在新丰村1000亩高原生态茶园基地,一垄垄茶树,正在蓄势待发。一片片新的希望,正在孕育。在蔬菜大棚里,工人们正在各条生产线上不停忙碌着;有的翻犁土地准备春种,有的在蔬菜大棚里采收长势良好的蔬菜,准备装车外运,有的正在苗圃基地育苗,整个产业基地都是群众欢笑声。
“现在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早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时不时合作社还请技术人员来给我们培训种植技术,年低还可以分红。”村民陈正红说。
近年来,新丰村在产业发展方面,主要以特色为主,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围绕茶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种植高山生态有机茶(乌撒烤茶),有效带动农户参与,激发乡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在新丰村带动下,炉山镇现有茶林3500余亩,其中连片1000亩、零散2500亩,年产成品高原生态有机茶46吨,产品价值接近1000万元,主要销售在省内的毕节、六盘水、贵阳,省外的西安、广州,国外的韩国、日本等地,产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下一步新丰村将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继续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茶叶培育及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带动茶农增收,实现良性循环。”陈昌军说。
党建引领底气十足
产业兴,则农村活、农民富。
近年来,新丰村以“大党建”为抓手,聚焦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所有贫困户与合作社“村社一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2016年,陈昌军带头成立了炉山镇新秀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特色经济种植产业,大胆实践“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探索大棚种植“三膜”马铃薯、蔬菜等产业,利用恒大集团帮扶机遇,新丰村新建大棚基地320个,试种三膜马铃薯500余亩、矮化苹果800亩、花椒50余亩、蔬菜200亩。
随着产业规范管理和不断壮大,群众发展业产愿望越来越高。2018年,新丰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用“党支部+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魔芋600亩,实现蔬菜产业调整540亩以上,推动集体经济年积累80万元以上。
“现在我们办起了村集体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闯、一起干,乡亲们发展产业有底气,干劲足,我有信心带领乡新们发展产业,共同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陈昌军笑着说。
据了解,目前,新丰村种植高原生态茶1200亩、苹果800亩、魔芋1500亩、马铃薯500亩、育有油茶、红叶石兰、竹柳、软籽石榴等苗圃540亩。如今,“四季无闲田,农民笑开颜”已成为新丰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真正实现了从“黑”到“绿”的完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