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3-26

“时间银行”是种有益尝试

作者:刘明礼 时间:2021-03-26 阅读:216


   目前,南京正探索“互助性养老”的新路径,已经建成了一千多个养老服务“时间银行”。(3月8日《 每日经济新闻》)
  说起时间银行,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最早的倡导者,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究员、美国人埃德加?卡恩。1980年,46岁的卡恩经历了一次大面积心肌梗塞,让他对生活有了重新的理解,生活方向也由此改变。他开始创立时间银行,希望这种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经济和精神效益。
  所谓时间银行,就是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他还设计了时间银行系统,通过电脑可以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记录下来。据报道,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23个国家的300多个社区都采用了这个系统。近几年,在我国的南京、南宁、重庆等城市,也开始试行这种模式。
  时间银行主要是依托于居民小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其运作方式很简单:由社区出资聘请一人,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任务。凡是愿意添加时间银行的人只需前来登记在册,将自己的时间保存在时间银行,需要帮助时便可和时间银行联系,由银行管理员安排联络,用别的客户存储的时间帮助解决自己暂时的困难。时间银行的客户在需要时,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其他成员交换服务,既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又彼此联络了感情,克服了现代社会人们彼此之间互不往来的弊端。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据民政部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消息,“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伴随着老龄社会到来的,是 “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长,并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养老成本逐步提高,相关的服务人员短缺,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保障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让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时间银行是与其他银行不同,它存进去的是“时间”,兑换的却是“养老钱”!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将“服务时间”存入银行,等本人或家庭成员需要的时候进行支取。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时间银行既体现了社会公平,又避免了服务资源的浪费;既平衡了养老服务资源,又缓解了社会养老服务力量的匮乏;既倡导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又为那些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解了燃眉之急,值得称道,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