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3-26

奋斗的青春最美

作者:    时间:2021-03-26 阅读:360


   从2016年12月开始,23岁的胡钧溥,怀着“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和梦想,大学毕业后选择到边远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工作,一扎根就是五个年头。五年来,他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上脱贫致富路,用实际行动兑现了青春诺言。如今,看到脱贫后群众露出一张张笑脸,他深刻地体会到——
奋斗的青春最美
□ 毕节日报记者 韩雷 孟性荣 徐冰洁 杨婷婷 张媛媛

  “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近五年来,这段话陪伴胡钧溥度过每一个清晨与深夜,陪伴他翻过一座座高山,跨过一道道沟堑。
  这是他的初心,更是他的诺言。
  2月25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北京参加表彰会,当听到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时,胡钧溥激动不已,他告诉自己:用青春兑现诺言的日子,再苦再累,都值得了!
  “能够获得这个奖非常的激动,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石门、是威宁、是所有为毕节脱贫攻坚贡献过力量的人们的共同荣誉。”3月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钧溥说,“荣誉既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鞭策。”
  荣誉背后,是立志扎根基层的初心。
  2012年,胡钧溥考取贵州大学,思维活跃的他不但勤奋好学还加入了学生会,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过硬的组织能力。
  曾经,他和几位同学有过相约到大城市闯荡的雄心壮志,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变了想法——“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当在学校团委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听到这一番话后,立志回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便深深地在胡钧溥心里烙下了印记。
  2016年,大学毕业后,胡钧溥放弃了去大城市闯荡的机会,作为选调生的他,毅然选择了偏远贫困的石门乡。
  怀揣梦想的他,到岗后便一头扎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经过两个月的工作,让他深深感受到了石门乡的贫困和落后,对扶贫事业有了初步认识。
  2016年12月,石门乡为夯实脱贫基础,决定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大力调整村级领导班子,刚到乡工作两个月的胡钧溥便被委以重任,担任石门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
  带着初心和使命,胡钧溥来到团结村,立志要做一名新时期的“知青”,让青春之光在团结村闪闪发光。
  荣誉背后,是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只有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可以进出村,弯弯曲曲的,甩得人头晕,感觉村子像是和外界隔离了。”第一次到团结村的胡钧溥印象深刻,10余公里的路,颠簸了半个多小时,这里的贫困程度令他吃惊。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胡钧溥知道,要想带领乡亲摆脱贫困,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
  工作中,他一边向村里的老前辈虚心请教,一边物色村里的能人和热心人。事事争先干、带头干,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团结村领导班子很快就建立起来。班子的组建,让胡钧溥吃了一颗定心丸,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要致富,先修路。到村工作后,胡钧溥深入到各组各户走访,他发现,路是制约当地老百姓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瓶颈。
  “我们很多老百姓家建房,需要到其他村购买建筑材料,但是车子只能到村口,从村口到家门口只能靠人背马驼,最后算下来人工费比材料费还要贵,导致很多人家都不敢建房。”走访中,胡钧溥深深地感受到路对于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他发现,团结村很多群众赶集都不去石门,而是去邻近的云南省彝良县的一个乡。这更加坚定了胡钧溥要为百姓修一条出村路的决心。
  除此之外,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都是团结村急需解决的问题,产业、医疗、教育、卫生等短板也需要尽快补齐,“这些问题不解决,脱贫攻坚战就没有胜利的可能,老百姓要想脱贫致富也是一句空话。”理清思路后,在胡钧溥的带领下,团结村“两委”下定决心,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奋进,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战役在团结村打响。(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