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3-26

建强乡土人才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时间:2021-03-26 阅读:250


 (上接1版)经营管理、特种技艺等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职称评审认定,大力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队伍,让乡土人才持证上岗,增强乡土人才的荣誉感。
 
“三增三促”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增加收入待遇,促进稳定增长。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牵头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示范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类经济实体,不断提高乡土人才的经济收入,注重从优秀乡土人才中吸纳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加强村级组织创业带富能力。对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有利扩大就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税法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在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大力为乡土人才创业发展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增强为乡土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能力。从创业支持、稳定收入、政治待遇等方面保障乡土人才留得住、能致富、带富强。
  增强激励保障,促进成果转化。建立优秀乡土人才奖励制度,制定县级优秀乡土人才评定标准及奖励办法,明确参评范围,严格评选程序,确保评定表彰公开、公平和公正,每年进行评选表彰,并积极组织优秀拔尖乡土人才参与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评先选优,对评选出来的各级优秀乡土人才在领办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鼓励涉农部门、各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群团组织、社会团体等组织自主设立乡土人才专项奖,逐步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乡土人才评价奖励制度。通过表彰奖励、政策优惠等措施不断激发乡土人才的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创业规模、辐射带动效应,提升技术技能水平,促进成果转化。
  增强关心关爱,促进干事创业。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对想干事、能干事、干的成事的乡土人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关爱,增强乡土人才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坚持完善机制、改进方式、提升水平,分层分类做好联系服务工作,帮助解决后顾之忧,促进乡土人才工作生活舒心舒适,激发干事创业激情。按照“以人创业、以产育人”的工作方法,以“科技专家+乡土人才+示范户+农户”的师带徒模式,大力营造创业带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聚三拓”筑牢乡村振兴堡垒
 
  “三聚三拓”筑牢乡村振兴堡垒,深入推进人才智力向各领域聚集。
  向产业聚集,拓宽产业发展“宽度”。人才工作的痛点在于支柱产业薄弱,导致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与乡土人才培养相互制约的局面。为此,威宁不断加大农村基层新型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农村乡土人才承担科技项目,创办科技示范基地,领创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采取咨询服务、科技入户、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实施农技专家联系服务农村乡土人才制度,充分发挥“三农”专家服务团作用,及时指导、帮助农村乡土人才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满足农村乡土人才多样化的技术需求,实现人才智力向产业集聚。
  向乡村聚集,拓展农村发展“广度”。威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精神文明等方面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好“乡情牌”,充分激发乡土人才建设家乡热情与潜力,发挥其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优势,找准就地发展与外出就业之间的平衡点,看见本地产业发展希望,着力增强农村基层的吸引力,真切留住乡土人才就近创业就业,吸引外出乡土人才回乡创业,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浪潮中。
  向组织集聚,深化支部带富“力度”。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在组织选拔、推荐、培训培养等方面,注重培养政治理论水平高、勤奋好学、积极参与本地经济社会建设并作出贡献的乡土人才。不断加强党的政策理论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新型乡土人才。加强党支部领创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发挥党支部创业带富的作用,把乡土人才紧紧吸引在党组织周围,参与家乡建设,实现人才智力向党组织大集聚。
  截至目前,全县乡村人口总数为102.7万人,农村劳动力约61.9万人,富余劳动力约3.1万人,拥有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为5.6万人。共有乡土人才12539人,其中通过分类认定和职称评审取证的乡土人才有550人,通过评先选优获得市级“乡土人才扶贫带富先锋”的22人。拥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9家,开设培训专业10于个,年培训能力1.1万人次以上,历年来,共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6.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