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3-29

林武:贫困山村“圆梦人”

作者:黄骄 时间:2021-03-29 阅读:249


   他,数年如一日,慎终如始奋战在精准扶贫第一线,用艰辛和汗水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他,以精湛技术,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传授真经,用智慧和才干描绘出贫困山村最美蓝图。
  他就是炉山镇分管精准扶贫工作的副镇长林武。
  他从事基层工作十个春秋,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为山村变化默默奉献,从一名大学生村官到村党支部书记再到副镇长。十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经历为年轻干部树立了榜样。自分管炉山镇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使全镇2434户贫困户全部高质量脱贫。

  坚守初心  在攻坚克难中找准“源头活水”
 
  2016年,林武开始分管炉山镇精准扶贫工作。扶贫路子到底该咋走?这成为摆在他案头的第一道考题。为此,林武绞尽脑汁想点子,沉下身子摸底子。谁家是贫困户?怎样才能做到精准识别?如何做才能让村民认同?咋样才能保证村民满意度?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林武白天跑上级业务部门了解政策争取项目,晚上走村串寨了解民意,团结带领全镇精准扶贫工作队员,一道探寻破题之策,谋划发展之路。
  如何让贫困户高质量脱贫?给钱给物,只能解决眼前困难,终究不是长远之计。2016年,林武分管精准扶贫后,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利用恒大集团帮扶机遇,在新丰村新建大棚基地320个,在新海村建立大型养殖厂1个,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试种三膜马铃薯500余亩、矮化苹果800亩、花椒50余亩、蔬菜200亩。纵深推进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所有贫困户与合作社“村社一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有处可去、有活可干、有钱可挣,增强脱贫致富的底气和勇气。
 
  发展产业  在观念转变中实现“破茧成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自林武分管精准扶贫和大农业以来,他着重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抓起,组织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到先进县(区)、村、组学习村扶贫互助合作社运行管理模式及乡村产业发展,到安顺市塘约村考察学习塘约经验,到大方县考察学习养殖技术,到黔西考察学习种植技术……种种措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这让镇里像杨光辉、陈三三一样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的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种的蔬菜和中药材没人来收购,养的牛、马运不出去卖,外面的好产品更进不了农户家。即便有利好政策,当种植养殖不能增加收入,发展的满腔热情就被浇灭了。绝大多数村民不愿尝试,贫困户更是打起退堂鼓。一条条通村路、通组路阻断了村民对幸福新生活的渴求。对此,林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千法用百计解决交通瓶颈,东奔西走争取各类扶贫项目26个,完成资金发放2813.213万元,其中,养牛项目共计发放资金1443万元、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14万元、广州市工商局对口帮扶项目发放资金111万元、公益彩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150万元。
  主导产业在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中起基础性作用。贫困户发展好不好,全靠主导产业带。林武紧盯茶叶、小黄牛、烤烟、蔬菜四大主导产业,主动上门做高原生态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新丰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工作。目前,炉山已有3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3个,茶叶加工厂1个,种植高原生态有机茶3500余亩、油茶10000亩、蔬菜20000亩、烤烟2500亩、经果林10000亩、养牛存栏10000余头、马2500匹。
 
  愿景展望  在追赶超越中衔接“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何才能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林武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产业兴旺,关键是技术问题,只要群众掌握技术,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就解决了。”
  为此,林武每天带领农业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开展春耕生产。
  “你看这棵苗被你浇水时用力过大导致水把苗冲歪了,以后在浇水时,要把握好力度,确保浇水时苗不受到任何伤损。”在茶园村莲花白育苗基地,林武耐心细致给管护人员讲解管护技术。
  “自2020年,茶园村发展辣椒、烤烟等产业种植以来,林武隔三差五都来给我们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现在农户发展产业种植愿望很高,也掌握了很多技术。尤其,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彻底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以前担心怕亏本,现在有了合作社做后盾,提供技术指导,农户发展产业欲望越来越高。”
  林武说:“下一步,炉山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党支部+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继续做大做强炉山茶特色产业,做好魔芋、烤烟、蔬菜种植和小黄牛养殖,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