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4-01

威宁:抢好产业发展第一春 迈好乡村振兴第一步

作者: 时间:2021-04-01 阅读:288


 威宁:抢好产业发展第一春 迈好乡村振兴第一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国梁 卢世容 文妮 周阳

 
  春光拂面产业盛,乡村振兴万象新。
  3月的毕节威宁,阳光温暖,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远近高低的山上牛羊成群、山花烂漫,一派生机盎然,离县城33公里外么站镇香厂村的早熟洋芋已悄然冒了头。
  “这片早熟洋芋5月就能上市咧!”指着地里冒尖的绿芽,村干部们得意地说,抢抓农时栽种的“威芋5号”巧打时间差,早3个月上市,有效解决了晚熟洋芋集中上市卖不起价的问题。
  不远处的另一片菜地,削好的竹竿成捆堆在一起,即将为“四季豆”搭架。正在地里头忙碌的贵州金控集团法务风险部“90后”驻村第一书记、同步小康工作组组长张勇对记者说:“脱贫摘帽后,工作节奏一点没放慢,现在的工作重心就在产业上。”驻村帮扶2年的他将继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梦想,持续演绎乡村振兴“山海情”。
  提起村里的产业,张勇如数家珍:“村里有花椒基地3010亩,蔬菜基地220亩,下一步还打算种些南瓜和辣椒。”
  顺着张勇指的方向放眼望去,山有多高,花椒树就有多高。山腰间镶嵌着紫绿相间的绿肥花儿,草绿得纯正,花紫得惊艳,浓重布置这场“春天的盛会”,也孕育着另一个产业的兴旺。从当地人口中得知,绿肥不光观赏性强,还可用作养料,甚至花尖能炒鸡蛋食用。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勇告诉记者,驻村工作队伍一月一走访,紧盯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坚持建立防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并坚持以产业为主要抓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哎哟!这不算啥,都是‘小儿科’,你们到隔壁王支书那儿去看看吧。”地里忙活的大爷一阵吆喝。
  来到么站镇平原社区,每天都有2吨白菜、2吨莲花白、2吨洋芋、2吨萝卜、2吨西蓝花、2吨小瓜、1吨折耳根,共13吨蔬菜从这里运往毕节。
  “为什么能拿到如此大体量的订单?”记者想打听一下绝招。在蔬菜市场摸爬滚打18年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书莞尔一笑“诀窍就是懂市场、懂农民、懂土地。”
  在王俊书的带领下,2020年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威宁县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分批次派人到浙江义乌、广西柳州、北京新发地等地考察调研市场,同时派人到柳州、遵义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摆摊销售推广,第一手掌握前沿市场行情,叩响市场的“敲门砖”。
  “有了市场,土地不够用啊。”王俊书笑叹,威宁县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在12000多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7000多亩的种植规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产业就是农民致富的命根子。王俊书说,2020年威宁县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共计发放400多万元农民务工工资,今年的劳务工资粗算将翻倍上涨,真正实现了让农民有活儿可干、有钱可赚。村民家也纷纷都盖上了二楼,买上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美好。
  “基础打牢了,我们的想法还不少,接下来要赶一赶时髦,干一干农旅融合发展。”王俊书笑道。
  在威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朝阳新城,迷路、把自己反锁在家里等已成为搬迁户口中的“趣事”,数万搬迁户已度过适应期,融入城镇新生活。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离安置点10多分钟车程的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带动就业的一大典型,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金针菇生产基地”,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增收问题,目前工公司员工1500人,2020年发放劳务工资7000多万元,至今仍存在400人左右用工缺口,正紧锣密鼓招工抢抓生产时机,威宁雪榕公司外联主管李文碧介绍。
  除了在产业、市场下功夫外,建立长效防贫保障至关重要。脱贫摘帽以来,威宁自治县动态监测预警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的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2020年共为6.3万人购买防贫保,主要保障因病、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贫困户防返贫,边缘户防致贫。
  “来之不易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巩固好发展好。”唐勇说,2013年以来,威宁脱贫34.577万人,脱贫人口多,脱贫成效明显,在产业建设、人居环境、农村公共服务上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