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4-06

书写可歌可泣的新时代创业史

作者: 时间:2021-04-06 阅读:195


 书写可歌可泣的新时代创业史
—— 访作家王宏甲
□ 康春华

  编者按:4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文艺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书写可歌可泣的新时代创业史 ——访作家王宏甲》一文,本报予以转载,敬请关注。
 
《走向乡村振兴》是怎样诞生的
 
  康春华:您的最新作品《走向乡村振兴》是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调研采访,您从何时开始构思这本书的?
  王宏甲:我采写的每一部作品,对我自己来说,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这是“谦虚”,形容的正是自己的“不知”状态,所进行的首先是“求知”。西方人讲“知识”,中国人讲“学问”。“学问”二字,蕴含着中国先哲提示的获取学识的两条渠道:一是可以从书本里“学”来;二是可以从实践中“问”来。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很多还没有进入书本,我们可以通过“问”得到。中国人讲“做学问”,没有人讲“做知识”的,“做学问”就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不是照搬照录,需要思索,也需要时间。《塘约道路》是2016年11月出版的,在那次采写中,贵州的乡村振兴实践极大地打开了我的眼界。我看到,塘约村党支部把农民组织起来创建村社一体的合作社,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是走出贫困的最佳方式。但塘约只是一个村,其他村行不行?“塘约经验”如果能被推广和普及,而非一枝独秀,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就在《塘约道路》出版前夕,支持塘约村党支部创建村集体合作社的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被调到毕节市担任市委书记,我相信他一定会在毕节推广塘约经验。2017年4月,我就选择去毕节进行乡村调研。可是,要把一个村的经验,放到一个有900多万户籍人口的地区去推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不是我去采访一下就能行的,需要追踪采访,没想到这一追踪就追了4年。
  康春华:刚到毕节之初,您对那里有什么印象?
  王宏甲:起初,我只听说毕节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而且最穷的地方,还想象不到它具体有多穷。去了之后,知道贵州就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提出的“同步小康”目标,意为要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不拖后腿。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