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4-20

睡在悬崖上的村支书

作者: 时间:2021-04-20 阅读:281


 (上接1版)
  “我同意。”“我也同意。”“这条路一定要修。”一双双手举了起来。望着大家坚定的眼神,曹顺友作出决定:“按照土地承包人口分任务,从岩边开始,一段接着一段修,打炮眼、放炮的事我带头干,分配任务由劳动力欠缺的人家先认领,不想修的出钱承包给别人,最危险、最艰巨的路段留给我家。”
  “曹支书做事说一不二,事事冲在前面,大家找不到不干的理由。”当年参与修路的主力队员李正员回忆说,在曹顺友的带领下,全村所有青壮年男劳动力全部出动,大家把乡里领来的炸药背上悬崖顶的岩洞边堆放好,扛着钢钎和大锤,开始了极为艰辛的“开山大战”。
 
攻克手扒岩,历尽艰辛的“战贫壮歌”
 
  “修手扒岩时,太怕人了,就像电视里讲黄大发修沟渠的事迹那样艰险。曹支书指挥我们分几路人马开山凿石,中间段靠一根绳子捆在崖顶的树上,另一头绑在腰间,人吊到岩壁上凿炮眼,往里面塞炸药,装上导火绳牵到崖顶再点火放炮。”李正员清楚记得,当年曹顺友把“家”都搬到了悬崖上,最危险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他既要指挥大家,又要完成自家分得的任务,跟着曹支书干大家都服气。”
  “为修这段路,一个村民和乡里来驻守的主任都掉到河底牺牲了。”彭正学把修手扒岩的过程形容像上“战场过”“鬼门关”,“早上出门不知晚上有没有命回来。”
  “这都怪我把安全修路的注意力集中在放炮炸岩方面。”曹顺友愧疚地说,修路按顺序是先放炮炸开岩壁,再用钢钎拗开疏松的石头。才开工两个多月,一位姓周的青年拗石头时不慎摔下悬崖牺牲了,这对大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处理完丧事后,面对村民的忐忑,曹顺友含着眼泪对乡亲们说:“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修路不能半途而废,再难也要修,否则就更对不起牺牲的亲人。”他继续带头战斗在修路的最前线。
  曹顺友的带头和坚持,让公路建设在艰险中前行。从2000年冬到2001年冬,龙滩村的男劳动力除了农忙季节抢种抢收庄稼外,其余时间都参与修路。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一条宽6米,长约920米的悬崖公路铺出毛路,这条困住历代龙滩人,在新发乡公路网络建设中最大的“拦路虎”,终于被铲除。
  手扒岩公路的打通,让龙滩村焕发生机。曹顺友又充分利用各级各部门的项目支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让公路延伸进村寨,并实施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铺垫得扎实,龙滩村在后来全省实施的决胜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中,碎石路迅速变成了硬化路,出山通道从1条路变成3条,漂亮新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取代了昔日的石墙茅草房。
 
飞跃可渡河,快马加鞭建设富美家园
 
  在龙滩村采访,映进眼中的是一棵棵粗壮的乌木树和连片的石榴树。乌木树长在房前屋后盆景式的一座座小石山上,粗大的树还挂上了“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古树大树名木保护牌”,另一边,河谷上的一片片石榴树在春风中摇曳。
  “这是我们龙滩村的两件宝!”曹顺友自豪地说,“乌木是名贵树种,适合做水烟杆和搞根雕。经济条件差的那些年,一些村民将形状好的乌木砍去卖钱,现在大家富裕了都不砍树,我们要守护好村中的‘乌木’,保住生态环境的根基。石榴树品种是软籽石榴,2018年乡里动员各村调整产业结构时,我们种下了200多亩,个别石榴树当年开花结果,专家评价口感好得很,第二年便大力发展,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组织方式,公司流转土地300多亩搞技术示范服务和负责销售,农民自种自有,目前全村1900亩软仔石榴,有几百亩已经有了收益,市场上供不应求。”
  山中无懒汉,小康步履疾。2018年,龙滩村摘下了贫困帽子,从闭塞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示范村,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余元,全村254户人家超过半数买起了轿车。在曹顺友带领下,龙滩人的拼搏精神和巨大变化享誉四方。
  新发乡党委书记马力评价曹顺友:“曹支书和老百姓关系处得相当好,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不太识字,但凡事都会身先士卒,大家都拥戴他。当年带领老百姓开山修路,如今跨入新时期,他积极带领老百姓发展产业,激发大家内生动力参与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这些都是他高于旁人的本事。”
  从1988年担任龙滩村副主任到1995年任村支部书记至今,30多年来曹顺友为龙滩村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今年3月,曹顺友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到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他的苦干实干得到国家与群众认可。
  如今的龙滩人行走四方,在山外闯事业谋发展,在山内干出一片新天地。昔日穷僻的小山村,从打开一条绝壁路开始,飞跃可渡河,通向大世界,日子像像秋天的石榴果一样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