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悬崖上的村支书
作者: 时间:2021-04-20 阅读:245
睡在悬崖上的村支书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曹顺友带领威宁自治县龙滩村群众决胜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梁圣 刘悦
小康生活,在贵州广大农村已不再是梦。然而,对于乌蒙深处的威宁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龙滩村来说,却来之不易。
4月上旬,追寻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曹顺友的事迹,记者来到北盘江上游可渡河畔的龙滩村。
幢幢新楼掩映在座座“盆景小山”和排排古树间,门庭院落连接着进村入户的硬化公路,不少人家院子里停放着轿车,山坡上成群牛羊在啃吃青草,田野间连片石榴花含苞欲放……深山峡谷中的龙滩村,暮春时节尽显美丽富裕图景。
当地干部群众感言,龙滩村从闭塞贫穷到实现小康生活,是村支书曹顺友带着大家干出来的。“我们的变化,要从20年前打通手扒岩公路时算起。”年逾六旬的村民彭正学深情回忆,为了打通出山公路,曹顺友白天指挥放炮开山,晚上睡在悬崖上看管炸药,修这段公路还牺牲了一名群众和一名驻守干部。
为通出山路,村支书住进了悬崖岩洞
手扒岩,位于龙滩村约3公里外的可渡河绝壁上,如今两车道宽的硬化公路从绝壁间穿越。我们停车步行观看这段险峻公路,脚下是深逾百丈的河谷,让人心虚胆寒。
从手扒岩公路侧面陡坡向上攀登百余米,一个岩壁凹穴和一块杂草丛生的平地呈现眼前。曹顺友说:“当年修路开山炸岩用去了2394箱炸药。洞外堆放炸药,晚上人睡在岩洞里看管,相距只有10多米。洞太仄,只容得下1人,头顶的小洞还塞满了雷管,起起落落,我在这里睡了8个多月。”
“这一定很危险、很辛苦!”面对记者的感叹,曹顺友说:“危险是肯定的,绝对要严禁烟火,一点马虎不得。但比起白天炸岩开山来说,辛苦说不上。只是露天睡觉太冷,冬天夜晚只好裹紧两重被子取暖。好到白天干活累了,一觉睡到天亮。”
为什么大家要冒着危险修手扒岩公路,曹顺友把思绪拉回到20多年前——
“不通公路前,大家形容手扒岩是‘猴子难登攀,鸟儿无歇处’。”曹顺友介绍,手扒岩作为龙滩村通往邻村民族村驮煤的必经之路,过去只有一条鸡肠子路,要用手扒着过。“为了驮烧火煤,我带着大家凿出了一米左右宽的驮煤路,人走还行,马驮煤经过时磕磕碰碰,每年摔下悬崖的马匹有10多匹”。
“如果有一条公路能通车运煤,该多好啊!”这是龙滩村百姓多年的心愿,也是曹顺友的心病。
机会来了——2000年初冬,曹顺友从乡里得到好消息,为破解多年来制约发展的道路问题,新发乡决定实施交通建设大会战,由乡里出炸材,各村义务投工投劳,打通经过手扒岩,连接多个村的出山公路。龙滩村由于石匠多,修路技术过硬,被乡里列为修路的“王牌兵”,分到的任务是1公里多长的手扒岩段。
尽管这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曹顺友没有推辞。回到村里,他立即召开群众会,向大家讲述修通公路的诸多好处,不少村民却“心跳得打鼓”。
“修路的好处大家都懂,但看那悬崖,就是一个‘怕’字。”有村民说,要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打炮眼炸岩石,这种活路从来没干过,胆子小的人“魂都要吓落”。
“大家想想,手扒岩离我们村最近,通公路后最受益的是我们,全乡又最数我们最会石工活,我们不干就无人肯干了。”曹顺友的分析让持反对意见的人沉默了。修,那令人胆寒的手扒岩让人虚火;不修,村子就发展不起来。(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