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4-23

清明扫墓思乡情

作者:姜仕贵 时间:2021-04-23 阅读:388


   “清明节到了,我们去扫墓。我们排着长队,来到纪念碑前。”也许很多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都还记得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的《烈士墓、纪念碑、花圈》这篇文章。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进行扫墓。
  清明节扫墓,谓之对逝去先烈的“思时之敬”。每次去扫墓,在主持仪式的老师介绍完烈士的生平后,大家都要在墓碑前默哀三分钟,以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很多时候,还会提前选出一个教师代表和一个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回来后,老师们还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一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去扫墓的地方离我们学校并不远,就在学校附近的龙王庙水库上面,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举着花圈带领全校师生,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汤汤,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幽静小路,走五六分钟就到了。墓的主人是很久以前我们那个乡村小学的校长,他叫蒋玉华。
  那几年,每次去扫墓都是胡校长主持仪式,一路上,他嘱咐大家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踩踏到老百姓的庄稼。大家都知道,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那个时候,很多农户播种的玉米、瓜豆都陆续破土而出长出了嫩嫩的小芽,胡校长叫大家注意脚下,不要踩踏到老百姓的庄稼,我们很小就懂得了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
  扫墓的时候,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都会叮嘱大家要捎上几颗白杨树苗,一些同学带上水桶、锄头等劳动工具,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分工与协作,一些同学到龙王庙流出的水沟里提水,一些同学负责挖坑,你扶苗来我填土,很快就在蒋校长的坟墓周围种植上了一排排白杨树苗。过后的一小段时间,就分班级分小组轮流去给树苗浇水,让小树成活并茁壮成长。
  还依稀记得,在扫墓过程中,主持人胡校长对蒋校长的一些介绍。很久以前,我们村家家户户缺资少粮,没有实力办学校。为了能够让适龄儿童都能够上学,在蒋校长的带领和倡导下,发动群众到山上砍树,用大队的拖拉机去拉石头来,再拌上黄糯泥土砌墙,为了让小孩们能够早日进入学堂,很多时候蒋校长都是披星戴月地劳作。很快,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一座乡村学校很快就建起来了,村里的一些“文化人”来当老师,适龄儿童报名入学,就这样,学校就正式开学了。
  最后,主持人胡校长都会嘱咐学生们一定要学习蒋校长的敬业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浓厚情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争取走出小山村,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工作,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争荣光,反哺家乡。
  确实,很多学生都没有辜负老师的嘱托,纷纷考上了中学,到市里的重点高中,再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了名牌大学,有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的,有进外企的,有在省城当公务员的,没有辜负那个小山村的家乡父老乡亲们的期望。
  一晃,离开家乡的乡村小学已经二十余载,听说现在只开办了一二年级两个班,其余的都到镇上的中心小学读书去了,不知道今年的清明节,学校的老师是否还会照常组织学生去给蒋校长扫墓。
  一年年的清明,一次次的牵挂。那些年,那些山,那些水,那些人,那些事都还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