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
作者:张秀梅 时间:2021-04-23 阅读:274
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踏青节、三月节、行清节、祭祀节。它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在这一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吐纳更新。祭祀先人、踏青郊游一直是这个节日的两大主题活动。对于清明节的来历,在我们的家乡有这样的传说。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时局动荡,有一太子被迫流亡荒野民间。流亡途中,缺衣少穿忍饥挨饿是常有之事。很多大臣忍受不了艰难困苦就偷偷离开太子各自逃命去了。只有少数忠臣仍然不离不弃忠心耿耿陪伴太子左右,与太子同甘苦共患难。
一日,一众君臣行至一荒无人烟之地。太子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几乎达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此时一位命叫介子推的大臣不忍看到太子饿死,偷偷跑到僻静处,拿出刀子忍受锥心之痛咬着牙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然后炖了一锅肉汤给太子吃下,太子才保住了性命。多年之后,那位流亡在外的太子在几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辅佐下终于当上了君王,他就是历史上传说的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之后,对一直追随他帮助他的大臣们论功行赏。他奖励了很多当年和他同甘共苦的大臣,唯独忘记了那个为了救他忍受锥心之痛割自己肉给他炖肉汤的介子推。有几位大臣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此时才想起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介子推。他对自己的忘恩很是后悔。于是,他立刻派人去宣介子推进宫领赏。但是介子推却把名利看得很淡,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奖赏。他偷偷拉着母亲躲进深山老林,打算过一种自由自在世外桃源的安静生活。晋文公知道此事后,派了很多将士进山寻找介子推。但是找了很久,将士们也没找到介子推母子。
此时有大臣给晋文公献上一计——烧山。意思是介子推忍受不了烟熏火燎,肯定会下山逃命。晋文公听信大臣之计,在山的三面点火,留下一面未点火,作为介子推从山上逃下来的出口。
但是事情并没有像那位大臣设计的情节发展。大火烧了几天几夜,山上的树木几乎烧光了,也没看到介子推从山上逃下来。于是,晋文公和众多将士进山寻找介子推,终于在大山深处一棵已经烧焦的柳树旁边发现了已经被烧死的介子推母子。同时在柳树旁边的一个小水坑旁边发现介子推留下一份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晋文公看到此景此情,心痛不已。他当即下令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意图永久纪念忠臣介子推。
第二年晋文公去山上介子庙祭祀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烧死时身边同时被烧死的那棵柳树又复活了。晋文公当场命名那棵柳树为清明柳。很多地方的清明节习俗“清明插柳”也许就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