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4-27

我爱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

作者: 时间:2021-04-27 阅读:196


 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胜
我爱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
记者 李云侠 祖海雪

 
  “今天是2020年新年第一天,虽然元旦放假,但由于新龙村补短板工作正在进行中,产业地块测量工作量大,驻村工作组全体人员坚守工作岗位,正常开展工作,这并不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想为他们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这是省国资委派驻到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龙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黄胜写在民情日记本上的一段话。
  2020年是黄胜到新龙村驻村的第4年半,他已经写满了第3本民情日记,厚厚的笔记本工整地记录着他驻村工作的点滴,从年初的疫情防控到后来的补短板、收缴合医、调整产业结构、危旧房拆除……一个贫困村的扶贫历程跃然纸上,一个一心为民办实事的身影浮现在眼前。
  走进新龙村,一条宽阔整洁的通村公路串联起两旁参差错落的小楼,一个个院子或花团锦簇或瓜果飘香,勾勒出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图景。
  4年多前,陈大芬的大儿子文华彪在县城上高一。家门口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乡里,文华彪要去上学,怕弄脏鞋子,陈大芬总是先用塑料袋给儿子的白网鞋绑扎实了才送出门,走一个多小时到乡里去坐开往县城的客车。陈大芬送到河边停住脚步,看着儿子下山又上坡走到对岸的石门客运站。
  新龙村常年云遮雾绕,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农业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前些年只能种点荞麦和洋芋,产量还很低。全村443户171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2户97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是石门乡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是脱贫攻坚战场上“最难啃下的那块硬骨头”。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2016年3月,29岁的威宁自治县信用合作联社员工黄胜被省国资委派驻新龙村任第一书记。沉甸甸的使命压到肩上,黄胜深知自己必须要更努力、付出更多才能不辱使命。
  为了尽快熟悉掌握全村情况,黄胜不分白天黑夜地走访群众,收集群众对村“两委”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期望和建议,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致富想法及实际困难。
  在这期间,他缺席了女儿的生日,端午、中秋没能回家和家人好好团聚,甚至对患有冠心病的母亲也只能一次买很多药备着,再偶尔电话问候。久而久之,家人怕耽误他的工作也常常对他报喜不报忧。
  4年多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黄胜以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舍小家顾大家,在新龙村1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周而复始地奔忙着,携同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一起为村民们拉项目、找产业、出点子、理思路。
  在黄胜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和争取下,威宁信合联社帮助3万元,联合企业捐赠的3万多元,为全村76户贫困群众补齐了沙发、床、碗柜等生活物资短板;广州番禺区捐助20万元,完成全村28户危旧房改造;协调500万元的广黔同心帮扶项目落地新龙,帮助村里完成5个村民组的“一事一议”硬化工程、100户改厕改厨工作、修建了4公里产业路、安装了280盏路灯、为121户长期缺水群众建设了小水窖、修建了大型垃圾池9个、添置了车挂式垃圾箱15辆……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陈大芬惊喜地发现,家变了,家乡也变了。家里有了两层的苗族风情小楼,一家7口终于得以安居,孩子再也不用绑塑料袋去上学了,只是家里3个孩子在上大学、1个在上高中,一家人的压力还很大。
  常思百姓苦,常谋富民策。黄胜很清楚,扶贫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还必须精准发力,多管齐下,让群众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保障。
  看着陈大芬一家繁重的教育负担,黄胜急在心里。他多次走访,为陈大芬家争取了2500元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又鼓励陈大芬的丈夫文荣才到威宁五里岗蔬菜基地务工,吸纳陈大芬做村里的护林员。文荣才靠自己的勤劳和能力很快当上了基地的领班,一个月能挣3600元左右,加上陈大芬做护林员的工资,两口子一年仅工资收入近5万元。陈大芬在家又用扶贫资金买了3头小猪饲养,赶上猪肉行情较好,又多增加了一份收入,陈大芬动容地说:“孩子学费不愁了,解决了大问题。”
  作为第一书记,黄胜所帮的又何止陈大芬一家。新龙村2019年年底整村脱贫出列,从全乡基础设施最差的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变为全乡基础设施最好的村。每一个成绩背后都是黄胜和他的同事们辛勤的付出。
  不止一次有人问黄胜:你这么忘我,这么拼命地投身工作,到底为了什么?他的回答是:“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淳朴的乡亲们,爱我胸口上方鲜红的党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