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5-11

我的阿克苏文友(外二篇)

作者:李良旭 时间:2021-05-11 阅读:242


   一天,一个叫古丽热巴的微信号,要加入到我的微信好友里来。古丽热巴,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名字,我立刻想到的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清澈而秀丽的景色。可是那又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
  我点击到其个人资料中查看,发现她是新疆阿克苏的一名种植棉花的专业户,同时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已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
  和古丽热巴成为微信好友后,通过微信交流,我对古丽热巴有了更多的了解。一次,古丽热巴问我,你知道阿克苏这个地方吗?
  我在记忆里努力搜索着这个地方的印记,可是印象并不太深刻,只好告诉她,我只是在《阿克苏日报》上看到过刊登文章,其它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古丽热巴热情地告诉我,阿克苏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天山南麓的阿克苏河畔,阿克苏,维吾尔语意思是“清澈的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的驿站,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这里气候宜人,水源丰富,阿克苏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棉花生长,是国家重要的产棉基地,被誉为“中国长绒棉之乡”。
  古丽热巴告诉我,她家种植了几百亩的棉花,他们家今年种植的棉花,早已被订购一空,阿克苏的棉花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说起他们家乡生产的棉花,古丽热巴滔滔不绝,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我感到,阿克苏的棉花与古丽热巴的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棉花就是她的歌,棉花就是她的舞,棉花就是她的魂……
  古丽热巴还寄给我一条围巾,她告诉我,这条围巾是用阿克苏的棉花制成的,柔软,细腻,温暖。这条古丽热巴寄给我的围巾,我一直珍藏着,每当看到这条围巾,我仿佛就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阿克苏,看到了美丽维吾尔姑娘古丽热巴,看到了冰清玉洁的阿克苏棉花……
  古丽热巴在种植棉花之余,还深深地爱上了写作。她写棉花、她写草原、她写美丽的阿克苏、她写阿克苏的姑娘和小伙,写她们的爱情。她常常将她写的文字发到我的信箱里,让我先睹为快。看着她那细腻地描写,热情奔放的语言,仿佛把我带到了美丽的阿克苏,让我深深的陶醉了……
  古丽热巴热情的相邀,等到今年棉花丰收的时候,邀请我到阿克苏旅游,她将为我当向导,带我看大草原、看高山湖泊、看雅丹地貌,还要带我看他们家种植的棉花,真是个风趣、幽默的维吾尔族姑娘。古丽热巴还告诉我,她还要用他们家今年新产的棉花为我制作了一件小礼物,到时候送给我做纪念。
  我恨不得立刻踏上去阿克苏的旅程,去看看风景秀丽的阿克苏、去看看我的维吾尔姑娘姑娘古丽热巴,去看看他们家种植的棉花,还有她用他们家种植的棉花为我精心制作的小礼物!
 
技从同行来
 
  父亲曾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父亲打的家具,款式、质量都新颖独特,许多人还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就是想跟父亲学木匠手艺。
  十八岁那年,父亲正式收我为徒,开始让我学木匠手艺。村里的兰花姑娘说了,等我将木匠手艺学会了,她就嫁给我。我高兴极啦,心想,我要尽快 地把父亲的木匠手艺学到手,带着兰花姑娘,挑着我的木匠工具闯四方。
  没想到,父亲并没有手把手地教我木匠手艺,而是叫我每天到村头看王木匠打家具,看完后,还叫我写观后感。我很不解,问道:“为什么要我看王木匠打家具?我是跟您学,又不是跟他学,而且他又没有您的名气大。”
  父亲意味深长地说道:“我曾经看了3年王木匠打家具,就是到了现在,我还常常转悠到他那里,一边看他打家具,一边和他唠唠嗑,不知不觉,我就从他打家具中,悟出许多自己需要改进和更新的地方,从而不断提高了我的木匠技艺。”
  我惊讶地问道:“可他没有您名气大啊?”
  父亲严肃地答道:“不能这么说,王木匠在某些方面,我还远远达不到他的那种技艺,只不过外行人看不出里面的名堂罢了。”
  听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吃了一惊。父亲又说道:“要想提高木匠技艺,如果只是自己埋头苦练,那是根本没有发展和出路的,只有多向同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我们木匠行业有个说法,叫“技从同行来”,就是说要提高技艺,必须要从同行那里学到本领。”
  就这样,我每天去看王木匠打家具,看完后还写观看笔记,父亲不仅每天要认真检查,而且还不时提问我几句。
  不知不觉3年过去了。父亲看了我记下的那几本厚厚的笔记本,才正式教我打家具,在刨花的馨香中,我仿佛看到兰花姑娘那醉人的笑靥,浑身有了使不完的劲。不过,一有空闲,父亲还叫我去看王木匠打家具,从没间断过。
  那年,我带着兰花姑娘,挑着木工工具闯天下了。无论身处何方,我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技从同行来。这个信念,给了我别样的收获和成功。
 
清澈的爱
 
  1944年3月,年仅23岁的父亲在新四军第七师任骑兵排排长。父亲是穷苦人出身,到了部队才开始识文断字,每当战斗间隙,就跟着部队里有文化的人学文化。
  当时在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些当地的游击队队员。这些游击队队员中还有一些女同志,她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子,这些女孩子经过战火的考验和洗礼,显得英姿飒爽,斗志昂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一次,教员在黑板上写上:爱祖国、爱人民。在解释“爱”字时,教员解释道,这个“爱”字,也是男女之间爱情的爱,就像《诗经》里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个“爱”字。
  当教员解释到这里时,战士们的脸都红了,有几个胆大的战士还偷偷地用眼光瞟向身边那些女游击队员,弄得那些女游击队员羞红了脸。
   在这里,父亲认识了一个叫姚秀英的女游击队员。当时她是村子里的女民兵队长和妇救会主任。別看她的年纪才20岁不到,但是却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游击队战士了,站岗、放哨、救护伤员、组织游击队员与新四军并肩作战,出生入死。
  有一次,父亲用枝条在地上写了一个“爱”字,问姚秀英这个字怎么读。姚秀英不假思索地张口说了出来,再一看,姚秀英弄了个大红脸。见状,父亲也慌里慌张地不知所措。
  当一颗爱的种子在彼此心田里悄悄萌动后,父亲再也无法平静,他利用战斗间歇,在一张香烟纸的背面,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姚秀英同志:
  我们相识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你的勇敢、坚强给了我难忘的印象,你就是我要向你表白的那个字:爱。如果你愿意,等到打败日本鬼子,让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幸福生活。
                                李林
                     1945年3月20日
 
  没几天,父亲也收到姚秀英用一张香烟纸背面写的一封信,只见上面写道:
李排长:
  你的信我已看过。现在,战争条件还很艰苦,等赶走了日本鬼子,全国解放了那一天,再谈那个“爱”字也不迟。
                    姚秀英
                    1945年3月29日
 
  从此,这封战火情书,成为父亲和母亲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信心和力量,日寇投降后,父亲和母亲又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庆节,父亲与母亲实现了当年写在香烟纸上的誓言,共结连理,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如今,共和国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父母都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们携着那清澈的爱已走过70多年。这种清澈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让我们对日益强大的祖国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