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法院:学党史办实事
作者:杜雍 时间:2021-05-11 阅读:209

特邀调解员进行现场调解
近期以来,县人民法院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工作动力,不断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化解新途径,强化诉前调解平台建设,拓宽诉源治理通道,按下矛盾纠纷化解“快捷键”,提速解决群众“烦心事”。
“线上”调解减“诉累”
随着民商事案件增多,“送达难”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办案效率。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通过开展诉前调解业务,当事人到法院或打开手机即可接受调解,免去了中间书写诉状、立案、送达、开庭等一系列诉讼程序。
对于时间紧、路程远的当事人,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由特邀调解员主持开展线上调解,调解成功后制作调解书并电子送达,通过“线上”调解,缩短了简审案件的流转运行周期,为当事人提供了高效的解纷途径,减轻当事人诉累,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线下”调解不停歇
县人民法院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选聘退休老法官组建特邀调解团队,通过定期对特邀调解团队进行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信息化应用的培训,进一步提升特邀团队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对符合调解条件的案件先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的,及时进行司法确认,实现诉调无缝对接,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今年1至5月,县人民法院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1794件,其中,特邀调解团队共消化案件210件,涉及标的额600余万元。通过特邀调解团队诉前调解,民商事案件平均办理天数从42天降为5天,有效降低当事人诉讼周期,极大提高了诉讼效率。
据了解,县人民法院将结合自身实际,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原则,优化机制,拓宽平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举措,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