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畔的甜蜜笑容
作者: 时间:2021-05-12 阅读:232
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讲述全县风风火火风生水起、各项工作大踏步前进的发展故事,赓续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动员激励全县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威宁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本报从今日起开设“牢记殷切嘱托,走好贵州新时代的长征路”专栏,大力宣传我县围绕“四新”抓“四化”,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部署和举措;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举措和成效;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进展和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等。敬请关注。
牛栏江畔的甜蜜笑容
——海拉镇乡村教育发展见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威宁融媒记者 李继航
乡村最漂亮的建筑是什么?十年前的秋天,大山坳里的小学终于迎来一栋两层楼的固定校舍,183名学生从三间不到100平方米的出租民房内搬出,结束了混合上课的局面,教了40年书的乡村教师王传银热泪盈眶:“我希望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
4月22日,在贵州最西边——云贵交界牛栏江流域的海拉镇,从海拔近2600米的红辉山出发,贴着蜿蜒山间的通组公路踩着刹车一直往下,直到刹车片散发出焦糊味,才到达半山腰上的平原小学。
推开校门,整洁明亮的校舍映着蓝天白云,水泥操场、教室、图书室等设施“五脏俱全”。琅琅的读书声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山间,让静谧的小山村增添了一份活力。“过去孩子们读书很艰难,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天要走2个多小时山路。”回忆过往,已经退休6年的王传银依旧感慨万千。
读书有多难?1972年开始,王传银借用泥土舂造的土墙房开始教学。随后的40年里,村公所、民房都成为了临时学校。“哪里有一块平地就在哪里办学,学生总是从家里背着桌子追着学校跑。”王传银说,当地人都把临时点称作“迁徙的学校”,直到2011年底才固定下来。
海拉镇所在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体落差将近1500米。过去,分布在高山与低谷之间的村寨,被沟壑分割成一处处“孤岛”。把最陡峭的村取名为“平原”,则是当地百姓的一种期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乡有2000多名适龄儿童失学在家,入学率仅为38%,因为学校少,老师少,许多孩子只能实行“差额上学”,通过“抓阄”方式碰运气。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海拉的乡村教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得到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2016年,海拉撤乡改镇之后,成立了教育工作委员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近五年来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48个,投入资金7800多万元,相当于撤并建以来的所有投资总合。”海拉镇教育管理中心主任赵英积说。
走出平原小学绕山而行,山谷之上的花果小学十分吸引眼球。红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拔地而起,成为了村民眼中的“地标”。原先需要爬山过崖的学生已全部搬入集体宿舍,从家里到学校一周只需往返一次。
“以前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出发,冬天还不敢一个人走。现在住学校很安全,老师们还在业余时间辅导我们做作业,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告别摸黑走读的日子,花果小学学生唐彩蝶对于现在的学习环境十分满意。
目前,全镇已有校(园)12所,其中,7所完全小学全部为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4312名学生全部入学。
“硬件解决了学生有学上,我们还要让孩子们上好学。”海拉镇副镇长孔德亚表示,为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初就特别成立了校园整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师风师德建设等工作专班,出台了一个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五年计划。每年都要表彰优秀教师和学生代表,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各个学校也积极为年轻教师提供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加入贵州乡村名师工作室,提高业务水平。
威宁是全国特岗教师最多的县,海拉是被优先考虑的乡镇。根据县里出台的公开遴选乡村教师进城的政策,特岗教师在乡村学校教书三年转正后,可以参加县城学校的遴选。当地干部介绍,海拉这些年遴选进入县城学校的教师最多,原因就在于教师们爱岗敬业、本领过硬。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让不少特岗教师选择留守海拉。
来自云南巧家县的“90”后特岗教师蔡永坤在转正后担任了平原小学的校长。他说,在老教师退休后,现在学校的9个老师全部是“90后”,年轻教师接棒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秉承实干精神,这群年轻人通过与周边学校进行互评互听的交流方式,尽其所能为乡村孩子传授知识。
“小学在全镇只表彰前三名,我们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学校的称号,还有一年获得县里面的表彰。”平原小学负责人蔡永坤自豪的说。“年轻人就是要好好干,只要付出的努力得到认可就是最大的安慰。”在全镇的287名教师中,特岗教师有77人,有一半来自外省。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帮扶下,经过多年发展,海拉镇教学成绩显著提升。在全县乡镇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中,由2016年全县挂末34名(35个乡镇评比),上升到2020年第9位(41个乡镇评比),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海拉,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最甜蜜的笑容一定是孩子们求知的渴望。”孔德亚拍着胸脯说。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向靓丽的海拉中学。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欢快奔跑,挥洒青春。“我想去北京读大学,看一看首都的风景。”放下手中的乒乓球拍,初二的学生董万奎嘴角不自觉微微上扬,甜蜜的笑容亦如朝阳般的温暖。
这个乌蒙深处小镇学校的变化,记录下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发展的轨迹,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发展农村教育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