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凉风台
作者:黄彦元 时间:2021-05-18 阅读:327
凉风台,地处云贵两省的交界处,但是属于云南,是韭菜坪的最高峰,海拔约3170米。
从小听人说:山高不过韭菜坪。长大后又在书上了解到“韭菜坪”是贵州屋脊,是贵州最高峰。刚开始,我把两座山混为一谈。直到特意请教村里去过的人,才确切知道从小听说的韭菜坪是云南的那一座。
再后来知道了贵州的韭菜坪海拔是2900.5米。而离老家不远的云南那座韭菜坪到底多高,一直不得而知。后来在网上查询也没有准确的数据,论坛上零星的资料说3150多米,这更激发了我想去一探究竟的热情,却一直没有机会。
今年回乡,去一个村子接堂弟,说起对面的山就是韭菜坪,一下子唤醒我沉睡多年的心愿。回家后,我就开始邀约周围的朋友,一听说韭菜坪,大家都很想去看看。最后,七八辆车全部载满,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走到韭菜坪,那里确实是一个非常宽阔平坦的坪子,属于云南的“宁边”村。这里,海拔已经非常高,房屋周围基本看不到树木,让人顿感荒凉。
我问同行的年长之人,以前这里的经济条件是不是很差,感觉种不出什么农作物。可让我惊讶的是:虽然以前这里只出洋芋,但这里的人却都吃大米。据说是因为这里的洋芋种子非常好,周围上百里的人都会背上其他东西来这里换洋芋种,所以一个看似什么东西都种不出的地方,却什么东西都能吃上。而且旁边就是有名的倒马坎煤矿,一望无际的韭菜坪下面全是煤炭,经济自然不会差。看来,这确实是上天的馈赠了:关上一扇窗,打开一道门。
我们的目标是最高的那座山峰,穿过坪子,就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放眼望去,全是黄土,细草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偶尔看得见的灌木丛,也非常矮小,树上面都铺满了青苔,可见那些树木是长得有多慢。同行的人说,这里看起来颇有西藏的感觉。
硬化的水泥路走完了,就是长达14公里的山路,坑坑洼洼,飞奔的轿车再也跑不动了,只能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前行着。终于蜗行到了最高处,我特意看了一下从老家出发到这里的导航里程为35公里,原来如此远,又如此近。下车后,没有穿棉衣的我们马上感觉到了寒意。
我在山顶四处寻找石碑之类的简介,却什么也没有找到,然后掏出手机定位测量海拔,显示为约3169米。眺望四周,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油然而生;仰观宇宙,只剩天之苍苍。
我很疑惑,这里当初为何不划给贵州,或者说为何不把我们划给云南,毕竟我们离县城有一百四十多公里,而离云南的地级城市却只有三十公里。同行的友人说,自古划界都是以山水为界,你没有发现这些山的走势全是往云南跑的吗?和我们那面的山势是相反的。听到这里,我竟无言以对,姑且认为就是如此吧。
此时,男的都席地而坐,寻觅着家的方向;女的却喊着要走,说是实在无趣。其中一人问我,来这里有什么意义?我笑着说,来之前就应该预想得到,这么高的山顶上肯定没有人间烟火,专从感官的角度确实没有什么趣味,要说意义,那就是回去后好可以和别人吹牛说韭菜坪最高峰我也去过了……
我疑惑着,为什么这最高峰大家都叫它“亮风台”,如此通感的手法应该不会是它本来的名字吧,不然取名字的人也太诗意太浪漫了。我查阅资料得知,这是云南口音造成的,实际上应该叫“凉风台”。
点燃一支烟,喝了几口凉水,又爬着坡,我感到呼吸有点儿不畅,忍不住咳嗽了几声,刚开始以为是被水呛的缘故。但不抽烟不喝水,一爬坡还有这感觉,我才意识到应该是缺氧。我问同行的人,是否也有这感觉,年纪越大的人越有同样的感受;年纪越小的越是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堂叔说,他以前服役所住地海拔最低的都是3200多米的河谷,也就是和这里差不多,所以虽然他年纪不小但没有任何不适之感,引来一阵羡慕的眼光。
向东望去,在老家看时最高大雄伟的白刀岭,顿时像一个小土丘匍匐在远处,实在不入眼。我一直觉得老家那匹两河之间长达几十公里的山脉像一条长龙起舞在天地间,非常耀眼,可是在凉风台上一看,隐隐约约像一条小蚯蚓蜷缩在天际。老家的那个位置就像一个铁锅的锅底,四周的高山像奔腾的激流,滚滚向前。这不禁让我对故乡的形象有了新的认知。
正值初春,虽然已经天晴半个多月,但这里的灌木丛下面却全是雪,仔细一看又不是雪,而是冰。我们走到凉风台背后俯瞰山谷,只见白茫茫一片,很惊讶太阳天天这样照射着,冰块依旧没有融化。霎时,我又想起从小听说过的“山高不过韭菜坪”,果然名不虚传。
天空依旧湛蓝,太阳依旧温暖,寒意却浓烈起来。我们乘着凉风,满足地沿着来时的路,告别了凉风台。归来,写了一首七律,算是为这次行程划上句号:
登凉风台
闻说此山千古寒,多年积雪达云端。
高台纵目皆黄土,峻岭回头剩丈峦。
过客惊呼生浩荡,仙翁赐见尽余欢。
赠冰归去成琼液,醉忘人间有海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