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学:对口支援“传帮带” 医疗帮扶显仁心
作者:朱顚云 时间:2021-06-16 阅读:243
跨越千里,携手战贫。2016年以来,广州市番禺区对口帮扶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山海牵手,番禺、威宁相隔千山万水却结为了“亲家”,双方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宽领域的扶贫协作,书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生动答卷。
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因互相交流学习,变得“山水相依。”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番禺区和威宁县加强人才交流互动。4年多来,番禺一批批挂职干部接力扶贫,使两地跨越山海的心手相连从未间断:番禺先后选派85名优秀干部驻威宁开展帮扶工作,威宁先后选派27名干部东进取经,两地干群击楫勇进,苦干实干,共同谱写了一曲“番威一家亲、携手并进奔小康”的山海“协作曲”。
仲夏五月,骄阳似火。
2020年5月26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国学踏上了“百鸟之都,阳光威宁”的旅途,在威宁县中医院,他将开展为期一年的驻点帮扶。
深入调研 注入新活力
初到威宁,李国学并不适应。威宁与番禺相隔1200多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他面临着诸多差异。
有心者难不怕。他努力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迅速进入角色。一段时间后,李国学发现当地部分群众患病仍会跑到市级或大城市的医院就医。“看到老百姓患病要跑大城市,一趟来回花销那么多,我不能走要留下来。”李国学坚定地说。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一年来,李国学先后到石门、玉龙、草海、龙街等乡镇卫生院开展义诊,为偏远乡镇老百姓诊治各种疼痛疾病。同时,他送医到基层帮扶,传授乡村医生浮针诊疗技术,极大开阔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视野。
工作中,李国学发挥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帮助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促进疑难杂症救治水平提高,为威宁县中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思维与活力。
2020年11月,李国学的对口帮扶即将结束,为了帮助威宁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培养浮针、脑针专业团队,他主动申请延期半年继续帮扶,让浮针、脑针这一先进技术彻底扎根威宁。
授人以渔,增强真本领
刚到威宁县中医院时,开展浮针和脑针诊疗,只有李国学一个人上阵。现在,该院针灸科的龙宇医生在李国学指导下,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浮针临床诊疗。
授人以鱼也授之以渔,输血的同时也帮助造血。这是番禺区在进行对口支援工作时一直秉持的理念。
所需即所供,是李国学开展帮扶的举措。他认真了解医院的实际情况,注重与所在科室同事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真正所需、所求,明确帮扶思路。通过开展培训讲课、手把手带教、师承收徒等多种方式进行“传帮带”。目前,李国学已开展技能培训10余场。
通过创建“造血式”人才培养体系,李国学为威宁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有效提升了威宁医疗专业骨干的技术能力。
4月21日,发生在威宁县中医院的故事,见证了李国学“传帮带”带去的变化。
“先找准定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身,透皮......”在病房内,李国学正在指导医务人员开展脑针诊疗,从手法、技巧上来看,已经可以断定这名医务人员可以“出师”了。
“我们内心十分感谢李国学医生,他为我们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让我们真正学到了技术,这在以前是我们不敢想的。”威宁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王金荞说。威宁医技水平可喜的变化,正是番禺区对口医疗“传帮带”成效的一个缩影。
医者仁心,当好守门人
赵雨莲,82岁。髋关节疼痛多年,求医问药多年无果。这些年,她一直靠吃药缓解疼痛,日子过得很煎熬。
2020年7月,经亲戚介绍,赵雨莲得知威宁县中医院浮针疗法可以根治她的病,在家人的陪同下,从贵阳一路驱车近4个小时,她找到了李国学。
“当时她的情绪比较激动,我一方面安抚她,另一方面对她进行全面检查,查找病因。”直到今天,李国学对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每周3次,一共9次的治疗,多年的病根消除了,现在可以每天走一万多步。”赵雨莲逢人就说:“你别不信,李专家真神了。”
“以前我们的医疗技术相对落后,患者要到大医院去看。这几年,先后有3位专家来我院,帮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项,填补了我县医疗技术的空白。”威宁县中医院院长李丹说。
赢得民心的最好方法,就是为民办实事。李国学深知这个道理。从检查到治疗,他为患者精打细算,极大减轻患者的医疗支出。
“现在我们经常遇到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李国学医生都加班加点,让患者当天就能得到及时诊治,有时候要忙到深夜。”李国学的学生、亦是他的“战友”龙宇说。
开展帮扶以来,李国学为全县乃至周边市县诊疗2万余人,2021年4月,他获得“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他的学习笔记本上有这样一句话:要脚踏实地,做老百姓的“医”靠。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