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6-21

牛棚镇水源社区:抓党建促发展 “乡旮旯”变身“金窝窝”

作者:宋邦辉 马勇 时间:2021-06-21 阅读:248


   “这几年来,咱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出门不再是泥泞路,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腰杆子也挺起来了!”牛棚镇水源社区群众王开文高兴地说。
  水源社区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
  2019年4月,身为牛棚镇计生办负责人的马斌来到水源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初来乍到,马斌不熟悉村情,他请村委会的同志带路,带上笔和本子,徒步来到农户家,与村民交心谈心,详细了解每户村民的家庭状况。他说:“磨破的是嘴皮子,走破的是鞋底子,突破的却是新路子。”
  经过大量走访调研,马斌顺利摸清了村情民意。他决定实施引企业、搭平台、聚合力“三步工作法”,促进水源社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引企业,让“旧产业”焕发“新活力”
 
  一直以来,水源社区村民主要种植烤烟、苹果、辣椒等农作物,但未形成规模,销售市场不稳定,“旧产业”长期徘徊在“养家糊口”阶段,一年的艰辛努力到头来依旧是入不敷出。
  要发展产业,选准产业是关键。水源社区虽然山地较多,但土质肥沃、日照充足、降雨充沛,适宜种植辣椒、药材、蔬菜等农作物。想要让产业形成种植规模,“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经过开会讨论,社区党支部决定陆续引进龙头企业,盘活“自留地”,于2020年引进贵州万盛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种植辣椒300亩;引进盛世康宸医药有限公司,种植中药材红花413亩;引进威宁县文婧豆类有限公司,种植芸豆144亩;种植核桃、板栗900亩。
  今年来,社区党支部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带领全村群众种植烤烟947亩,育种玉米417亩,辣椒650亩。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社区党支部还兼顾养殖业协调发展,动员全村群众发展养牛产业,实现户均养牛2头以上,牛存栏达1600头,实现了户均年增收10000元。
 
搭平台,让“家门口”成为“工厂”
 
  脱贫攻坚时期,在国家扶持精准扶贫户相关政策倾斜下,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但是苦于“无门路”,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家闲”。
  社区党支部精准地看到了这一现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决心帮助有意愿外出务工群众找到务工厂家,以务工促脱贫,以务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与镇扶贫工作站对接,最大限度帮助争取到县内蔬菜基地务工名额,让群众在“家门口”也有钱赚。
  2021年,社区党支部因势利导,结合各家生活实际,帮助解决就业门路的难题,引导脱贫人口就近就业达150余人次,外出务工300余人。此外,还以群众会、院坝会、田间会等形式组织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脱贫户或集中、或分散、或自学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社区党支部还借助入户全排全查的机会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务工意愿,引导脱贫户到迤那镇苹果基地就近务工,每天80元保底工资,实现家庭工作两兼顾。
 
聚合力,让“乡旮旯”变身“金窝窝”
 
  回应群众关切,践行初心使命。为尽快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今年以来,社区党支部广泛动员全社区党员、村警、小组长、致富能人加入,逐步壮大了乡村振兴队伍。人多力量大,水源社区党支部精准把握国家政策,积极作为,主动出击,让曾经的“乡旮旯”变身为“好去处”。
  近年来,社区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办成了以往想办而没有能力办成的大事情——家家接通自来水、安全住房户户覆盖、水泥公路人人受益,这些都是以往想干而没有干成、想做而没有做到、想修而没有修通的。
  在饮水安全方面,社区党支部积极与镇水利工作站对接,扶持农户修建小水窖共计315个,安装净水设备225台,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个,达到自来水、水窖水、水井水全面保障,饮水安全已全面达标,全社区饮水安全已全面保障。
  在住房帮扶方面,水源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堡垒作用,带领村支“两委”成员深入村寨摸排,认真登记造册,截止2020年底,水源社区危房改造达718户,补短板建房17户,补齐功能分隔房屋8户,提升住房形象12户,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
  在道路硬化方面,为提升脱贫形象,打造社区良好乡村风貌,社区党支部组织实施了农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即院坝硬化和入户路硬化612户共计31151㎡,不仅提升了社区交通条件,还美化了乡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