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农业为家乡换新颜
作者:刘军林 时间:2021-06-29 阅读:238
让现代农业为家乡换新颜
——威宁返乡创业优秀青年大学生马侦观的创业故事
通讯员 刘军林

马侦观深入马铃薯种植基地查看生长情况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在这个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许多青年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浪潮中,给青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不一样的人生华章。在众多佼佼创业者中,威宁自治县返乡创业优秀青年大学生马侦观就是其中的一位。
马侦观,男,回族,1988年出生于威宁,现任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9年返乡创业成立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农业发展工作中每天与日月星辰为伴,早起摸黑就往田间地头跑,晚上很晚才回家,把脚印留在了属于他的田地间。创业不仅使自己实现了高质量就业,还累计解决了10000余人次当地群众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带动了当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011年,马侦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后就职于湖北武汉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东风汽车集团技术单位),参与军车(猛士运兵突击变种车、防空导弹发射车)车身设计,工作期间认真负责,并打下了良好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获得初级工程师职称。在此期间,申请获得“自动爬梯系统”和“绿色野外淋浴系统”两个实用新型专利。
2013年,马侦观返乡探亲期间,发现威宁本地马铃薯销售方式滞后,想借助电子商务的平台,提高当地马铃薯销量和售价,以提高种植户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于是辞职返乡创业。辞职后,主要从事威宁本地特色农产品马铃薯的收购、分选与推广。但由于威宁地处云贵高原,农业产业机械化程度低,无机械化耕种,生产成本高,导致人工分选出的高品质马铃薯成本进一步增加,推广困难。在经历3年的努力后,创业失败。
2016年,马侦观首次创业失败后,又选择入职重庆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物联网产品、系统的开发与推广。期间对智慧农业方向的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并掌握了智能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应用等具体的实战技术。虽然工作收入稳定,前景可期,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和国家提出的“保粮食”安全问题及“乡村振兴战略”大潮下,他陷入了深深思考。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在农村土生土长对农村、对土地情有独钟的他,思索如何在这方面能干点事、出一份力,于是萌生了在农业领域进行再次创业的想法。
因为身边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本地从事马铃薯种植,所以马侦观虽在外工作,却一直心系家乡农业产业发展。他认为,威宁海拔高,山势地形复杂,但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马铃薯生长。马铃薯是当地特产,也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但当地马铃薯种植以传统的“人背马驮”为主要方式,产量少、经济效益低。机械化收获马铃薯可一次完成挖掘、薯土分离作业,不但破薯损薯比人工低很多,收获期也大幅度缩短,收获的效率是人工收获的20倍以上,每亩节约生产成本100元以上。为了让家乡马铃薯实现全程机械化,2017年初,马侦观开始系统性研究马铃薯山地机械化的种植技术,开始探索智慧农业对家乡农业产业所能带来的机遇。于2019年放弃了在重庆的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回乡再次创业,正式创立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绿色循环农业为模式,以机械化和智能化为措施,结合本地山地特色,希望探索更适合本地农业产品发展的新路子。马侦观与威宁当地“新农人”将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作为马铃薯种植基地,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方法探索高原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据马侦观介绍,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长为县级农业领域龙头企业,如今正在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公司办公场所位于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的威宁高速路口中国薯城,目前主要从事马铃薯、贝贝南瓜、辣椒及“三白”等农特产品的种植、扩繁、销售、加工,以及肉牛的繁殖与推广等。截止2021年5月,公司在石门乡经营有5000亩农场及80头牛的养殖场。自营及技术覆盖的农业产业年产值3000余万元。
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回馈家乡农户方面除农场为当地百姓提供稳定工作以外,2020年3月11日,公司所经营的农场联合本地其他公司通过“认养一亩地、帮扶一家人”活动向石门乡128户贫困户发放总额12.8万元现金,用于贫困户采购生活及生产物资。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同时,针对石门乡马铃薯基地所在地搬迁户、刚脱贫的贫困户,优先倾斜用工。以劳务方式提高其经济收入。参与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拆迁户中,仅在2020年3月份最多的一家两口共领7900元工资。
如今,威宁众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以国内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本地实施绿色、高效的生产作业。目前已经在石门乡基本实现马铃薯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对于今后的发展,马侦观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今后他计划在威宁建设马铃薯脱毒组培中心,重点发展本地优质马铃薯品种,建设1千亩温室大棚用于原原种薯扩繁;品种主要为本地米拉、超米拉、白粉果、乌洋芋、转心乌、威芋7号、白花洋芋、山包洋芋等高品质特色品种。同时计划以自有、联营及合作牛场粪污为原料,建设年产1万吨机肥厂,降低本地有机肥使用成本,实现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组建农机对外服务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山地农机服务能力,除自有基地外可对外提供5万亩以上服务能力,包含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等多个生产环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侦观说,他个人的成就,离不开大学的培养,大学期间,他就积极参社会实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中,因工作积极认真,被奥组委授予“先进个人”称号;在校期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机器人协会会长,并代表学校参加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鄂尔多斯举办的“2010中国机器人大赛”,斩获三等奖。此外,大学期间马侦观思想端正,积极向上,努力向党组织靠拢,于2011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经过县市科技部门推荐,被贵州省科技厅选聘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
“创业这条路,很不容易,感谢生命中遇到的贵人。威宁孕育了我,威宁儿女成就了我,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它不断提醒和鼓励着我和我的团队,不仅要全力经营好公司,更有使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贡献一份力量,做好青年先锋的带头作用。我最大的理想是团结农民百姓,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威宁最优质的产品推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对于未来,马侦观带着感恩和自信的心扬帆远航。他正默默无闻地带领乡亲们,迈着坚实的步伐,演绎着精彩,一如乌蒙高原的春风,拂过乡亲们的笑脸。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青年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