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7-14

小人书 一叶小舟

作者:赵文新 时间:2021-07-14 阅读:244


   我到北京地坛公园看书展,“高价收购小人书”的广告牌前摆放着的一摞摞小人书吸引了我。我轻轻摸着发黄的小人书,翻看着,少年时期捧读小人书的情景如花香一样扑向我,满眼的亲切,满怀的欣喜。
  我上小学时候,课间同学们最忙的事儿有两个,一是捉虱子,二是看小人书。捉虱子主要是女同学,一个挨一个站成圈儿,后面的人给前面的人找头发上肉乎乎的“小宠物”,找到了就像挑出错别字一样有成就感,再用两个手指盖一对一掐。看小人书不分男女同学,一个人翻页,一圈人伸长脖子,头碰头地看。围在后面看不到小人书的人,就让拿书的同学给大声念,就像朗诵课文一样。我长大后,这两个画面偶尔出现在睡梦中,依然清晰有趣。
  村里大队部刚放过电影《闪闪的红星》,有个同学就拿来同名小人书。我们把看电影的情绪蔓延到书上,都抢着看。大家太喜欢小英雄潘冬子了,自发地模仿小人书里面的台词进行表演。小人书中有个情节:潘冬子为了搜集情报,混入茂源米店干活。老板是奸商,和地主恶霸胡汉三勾结。潘冬子机智过人,知道如何对付老板。
  老板问潘冬子:“你叫什么名字?”
  潘冬子说:“郭振山。”
  “小名呢?”
  “小山子。”
  班里一个女同学说:“我小名叫小丹子,和‘小山子’差不多,我要当潘冬子,我要念他的话。”这是最充足的理由,其他人不能争了。我那时还想,我怎么没有叫小山子,或者叫冬子?就是叫“椿伢子”(潘冬子的小伙伴)也好,我也当一回小英雄。直到小学念完,我也没能当上潘冬子。班里男同学说潘冬子是男孩,除了小丹子外,女同学不能读,小孩也遵守小孩的约定。
  在班里,我和同学读了《小兵张嘎》《南征北战》《雷锋的故事》等红色小人书,还看了《白求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写外国故事的小人书。我记得在同学家里看一本没头没尾的小人书。小人书沾上蚕茧的痕迹,皱皱巴巴,但丝毫不妨碍我随着故事起伏的思绪。一个叫小马克的13岁男孩,费劲周折去找他妈妈。他妈妈奄奄一息时,猛然听到小马克到来的好消息,“腾地一下坐起来,瞪圆眼睛……”母子终于团聚了!我读着小人书,时而为小马克的遭遇揪心,时而为他找到妈妈高兴,眼泪“吧嗒吧嗒”滴落到书上。我痴迷在故事中,第一次知道外国有个小孩,和《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一样勇敢。摩挲着没有书皮的小人书,我惆怅很久。这个故事是哪个国家的?叫什么名字?我抬头望天,天灰茫茫,一滴滴雨水落下来,打湿了我的疑问。
  在课外读物匮乏的年代,小人书伴随我长大。渴望读书的我,考上师范学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我教课文《卡罗纳》时,翻阅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忽然发现我小学看的没头没尾的小人书,就是里面的《六千英里寻母记》。那一瞬间,埋藏在我心底的疑惑猛然打开!相遇的感动穿越时空,让我回到少年读小人书的情景中。书的光芒照亮了记忆长廊,读书的问号变成幸福的感叹号,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不知今夕何夕。
  小人书就像一叶小舟,带领我遨游浩瀚的书海,让我充满热情去读一本本文学佳作;带领我走向生活的海洋,汲取昂扬向上的力量。当我有机会看到儿时读过的小人书,除了亲切还有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