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贵大地上演“绿色逆袭”
作者: 时间:2021-07-16 阅读:227
黔贵大地上演“绿色逆袭”
——来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调查报告
新华社记者 邬焕庆 王丽 欧甸丘 初杭
巍巍乌蒙山下,乌江蜿蜒向北,一路奔腾汇入长江;北盘江也由此跌宕向南,滚滚涌向珠江。
长江、珠江直接哺育着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两江上游之地的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69个属于长江防护林保护区,22个拱卫着珠江清源。这里是护卫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津屏障,却曾因生态、发展陷入困境被扼住“命运咽喉”。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2016年,贵州获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新发展方向。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曾经面临生态恶化之困、经济贫乏之苦的贵州,已在坚定践行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之路”。黔贵大地正上演一场事关发展命运的“绿色逆袭”。
“绿海”归来
贵州西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处以“海”命名的湖泊湿地——草海。这里是世界濒危动物黑颈鹤的最大越冬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也是“鸟的天堂”。
50多年前,曾经因极端贫困,“麻布衣裳破草鞋、苞谷洋芋度春秋”的威宁人向湖要粮,围湖造田。
草海由此“蒙难”,水面缩减至5平方公里;越冬黑颈鹤“不告而别”,几近绝迹。
2015年,《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施行,自此草海命运转向。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搬迁草海生态敏感区居民5969户;
征收6万亩土地退耕还湿;
建成老城区周边污水收集管网40余公里、21个污水处理厂;
完成草海流域造林绿化43500亩;
……
沿着“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的思路,实施51个项目、完成投资约68亿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新的理念,换了人间。
草海再次精神焕发。曾经荒郊农田处,如今一泓蓝碧。草海水面拓至30平方公里,每年在此越冬的黑颈鹤约2000只。
“跟2005年相比,鸟类从203种增加到246种,其中18种为贵州鸟类新记录。”李茂说,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充分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的威宁人依托精准扶贫措施发展多元产业,彻底撕掉了贫困标签,“威宁哥哥下山来,汽车开起进城来”。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新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我们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威宁将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高原山区县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说。
告别“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发展思路后,越来越多的贵州山乡如同草海,绿色重生,幸福归来。
守卫“金山”
贵州采矿史超过千年。
曾经,废弃露天矿山频频引发水土流失和矿渣污染。
几年前,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赤水河、乌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共有废弃露天矿山364座,需要修复土地近万亩。
江口县坝梅村出产紫袍玉带石,废弃矿山曾像一道伤疤贴在山腰上。如今,废弃矿洞已经封闭,数十亩曾经裸露的矿山全部复绿,种下的杉树苗已经长到了一米多高。
“必须下重药、出重拳,全面修复,维护好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杜国模说。
如今,贵州省内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的治理已经全部完成。
遏制生态破坏,要柔性修复,更要硬性惩治。截至2020年底,贵州共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40余件,涉及案件金额超过1亿元。
破坏生态,追诉必严,违法必究。
2018年3月,持续暴雨引发贵州某磷化公司废水溢流,造成下游重安江、清水江总磷、氟化物超标,致使下游约157公里的地表水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经相关单位鉴定核算,污染水体总量约4290万立方米。(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