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利坪子俏新颜
作者:陈武帅 张素 时间:2021-07-20 阅读:334
戛利坪子俏新颜
——麻乍镇戛利社区发展侧记
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张素
在树木苍郁的马摆大山下,有一片平坦的坝子。
初夏的微风拂过,数千亩良田里魔芋、西蓝花、马铃薯等农作物摇曳多姿,田野里绿浪翻滚。宽敞的道路两旁,一排排靓丽的回族风情小寨延伸到远方,目之所及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美景。
这个地方叫戛利,是麻乍镇回族风情小镇。戛利社区现有居民937户3570余人,回族同胞占总人口90%以上。
58岁的李彦才是戛利社区党支部书记。当了20年村干部的他,讲述起戛利的过往,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5月14日,在回族群众马国兰家,热情好客的她早已把蒸热的油香端上来。咬一口香喷喷的油香,再吃上独具回族特色的美食,让你食欲大增。
曾经,戛利坪子守着马摆大山,山上有清冽冽的山泉水,但山上的水淌不下来,居住在戛利坪子的群众望水兴叹。戛利千亩良田也因缺水而发展不起来。
李彦才感叹地说,戛利群众的饮水史就是一部戛利发展史。
20世纪七十年代,十来岁的李彦才,就跟着大人到三四公里外的马摆大山挑水。由于坡长路远,水在木桶里晃荡着,一桶水往往挑到家只有半桶了。那时候水质不好,很浑,要加点生石膏澄清了才能饮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寨子里条件好的人家开始用板板车或者马车去拉水,可以装200公斤水的大桶拉一次可以供人和牲畜饮用好长时间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戛利社区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在县水电局的帮助下把马摆大山水拉到了寨子里集中地点,村民去取水十多分钟就回来了。但真正让自来水流进寻常百姓家,还是2014年以来才实现的。如今,戛利社区不仅家家户户有自来水,通村油路、串户路更是像毛细血管延伸到家家户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些年,在党的惠民政策帮扶下,戛利人民利用广袤的土地发展种养殖业,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戛利5000亩魔芋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每天在基地仅务工群众就有300余人。戛利2000亩蔬菜种植基地,西兰花、莲花白等蔬菜绿油油地蔓延到远方。在养殖方面,戛利社区目前有1900余头西门达尔、安格斯等优质品种的肉牛,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喂养了有三四头牛。
李彦才说:“包产到户以前,他家有年集体分红360元,成为全公社分红最多的大户。现在戛利种植魔芋的大户马开群、马贤友每年纯收入30多万元,从360元到30余万元,增长了1000倍以上。”
烧卖洋芋,能赚多少钱?答案颠覆你的想象。
在戛利,有个叫李兴军的群众,今年34岁。三年前是一个开货车的司机。三年前他和妻子在老家326国道旁烧洋芋卖,每天纯收入上千元,大货车都不开了。如今,李兴军依靠烧洋芋卖不仅在老家花100多万元修建三层小洋楼,在威宁县城也买了商品房。
李兴军的故事不是个案。李兴华和马国兰夫妇,跑了20多年威宁到宣威的客车,现在在老家开了超市和餐馆、旅社,生意很好。他们不仅把三个孩子抚养成大学生,还在老家新修三层楼房,在威宁和宣威城区都买了房子。
盛夏的戛利坪子,到处充满生机,这个回族风情特色小镇,像一幅画镶嵌在大地上,褪去历史沧桑的容颜,一个独具魅力的小镇正信心勃勃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