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7-20

父亲的不教而教

作者:张淑兰 时间:2021-07-20 阅读:337


   我上高中之前,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父亲很少管我,最主要的是他没时间管我。
  父亲是一名铁路乘警,常年以火车为家。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日子常常过得衣襟见肘,每月工资一发,他先给老家的爷爷寄钱,然后再留下交党费的钱,最后才是家里的生活费。母亲常抱怨说,这点钱让人咋花嘛,父亲总是笑呵呵地回答,能节约就节约,等休息了我再去捡煤渣。
  我家离火车站不远,所以火车的鸣笛声伴随了我整个童年。从我记事起,父亲只要有空闲,就会背着背篓,带着干粮再带着我,然后沿着轨道捡煤渣。有次我饿了,正在捡煤渣的父亲也不擦手就从布袋里拿出一块面包递给我。看着面包上那黑乎乎的手指印,我非常反胃,一生气就把面包丢在地上。这时,父亲也不生气,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面包捡起来,然后用衣襟擦一擦,自己竟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着他很享受的样子,我肚子叫得更厉害了,最后也不嫌面包脏了,就从他手里夺过面包三下五除二咽进了肚里。看着我贪婪的表情,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看到我茫然不解的样子时,他却说,你自己回去问问老师,看古人说的有没有道理。那时候,我好奇心特别强,一回家,就跑到学校向老师请教,老师告诉我,这是《朱子家训》里的一句话,意思是粮食是劳动人民的汗水所得,一定要勤俭节约,不能随便浪费。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让老师都很吃惊,他说你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呢?我摸着脑袋说,他可能是想培养我的探索精神吧。
  我上初二时,外婆生病了,母亲为了照顾老人一走就是三月。在这三月里,父亲除了早起给我做早饭外,其他的两顿饭都要我自己动手。他上班前,把午饭和晚饭的做法写在一张纸上,比如土豆丝怎么炒,大米粥怎么熬,面条怎么擀,全都写得清清楚楚。那些天,别人家的孩子回家都能吃上现成的饭,而我只有自己动手才能解决肚子饿的问题。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父亲写的纸条,然后按照他的方法一点一点地学,先开始做的饭不是糊就是焦,后来通过慢慢摸索,我的做饭水平就提高了。母亲回家那天,我亲手给她做了一碗面条,当时母亲惊讶地说:“这味道好香啊!水平马上要超过我了。”看着她欣慰的笑脸,我心里愉悦极了,并在心里偷偷地感谢了一下父亲,是他的不教而教,让我懂得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
  我长这么大,父亲很少在我面前说这件事应该怎么做,那个人要怎样帮助,他往往都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给我们看。父亲是一名党员,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他常常是义不容辞。谁家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他放下自家的活就跑了出去;谁家的孩子没钱上学,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拿出去资助;谁家发生火灾,他毫不犹豫地就冲进火场救人。从他的行动上,我从小就认为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为大家树立榜样,关键时刻,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母亲常在我耳边说,你父亲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可是我常常想,父亲就是活雷锋一个。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姊妹在步入社会后,都能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个都入了党。
  现在,我家的孩子也很优秀。他从小就学会了自强自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是个男孩子,但做得一手好饭。经常有家长打电话问我,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呀,说出来让大家学习学习。每当这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家没有明文规定的家风,大家都是将家风书写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汗水里,镌刻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上,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每一个人。而这种方式也是父亲遗传给我的,他的不教而教,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的骨子里,也遗传到下一代人身上,世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