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7-21

威宁:推进生态建设 擦亮发展底色

作者:李云侠 何艳 时间:2021-07-21 阅读:242


 
马摆大山风光(记者 何欢 摄)

盛夏,如果你到威宁来,就能感受到平均气温17.1℃的“清凉一夏”。
  再去6298平方公里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你就会发现,村寨之间,随处可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
  更有游客不吝夸奖:威宁,碧空如洗,山野如画!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其实,威宁也曾一度荒山秃岭,日光暗淡。如此大的转变,得益于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得益于这场声势浩大的生态建设“接力赛”。
  多年来,威宁从未停止过生态建设的步伐,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浓墨重彩地绘就了威宁大地上最靓丽的生态建设新篇章。
 
恢复
 
  这片土地,曾经,草海变农田,绿林成荒山。 
  50多年前,因极端贫困,威宁人围湖造田,向湖要粮,上山垦地,开荒种地。
  高原明珠——草海由此“蒙难”,水面从40余平方公里骤减至5平方公里;大片山林被砍烧殆尽,光裸着“身子”任风吹雨淋,慢慢变成石漠化荒山。
  随着生态被大肆破坏,群众生活也苦不堪言,“脚踩一鞋泥,风吹满嘴沙”,一眼看去,全是光秃秃的山坡、干涸的河床、贫瘠的土地。为了吃饱饭,群众只能不断开垦荒地,荒地沙化了,再开垦新的荒地,日复一日,恶性循环。肚子填不饱,票子挣不到,家园满目疮痍。
  痛定思痛,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新的理念、新的作为。
  2015年,《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施行,草海迎来了全面综合治理:人退湖进,搬迁草海生态敏感区居民5969户,征收6万亩土地退耕还湿,建成老城区周边污水收集管网40余公里、21个污水处理厂,完成草海流域造林绿化43500亩……实施51个项目、完成投资约68亿元。
  草海再次精神焕发,水面拓至30平方公里,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充分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与2005年相比,鸟类从203种增加到246种,其中18种为贵州鸟类新记录。
  纵观整个“十三五”期间,全县生态建设也取得了飞速进展。
  完成绿化造林55.85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56.03平方公里,发展林下经济实体10个,使用林地面积5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8.08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约9.4个百分点,达46.93%。
 
守护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建得好,更要守得住,才能实现“长治常新”。
  在观风海镇沙子坡林场,2.7万亩的华山松“林海”,有一支护林小队,36年坚守沙子坡林场,他们中许多人,还将护林爱林镌刻成一家三代人的绿色家风,他们坚守着最质朴的信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年365天在“林海”穿梭,可以说,林场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在这支18人组成的护林队里,第一代护林员已经退休,如今大多是“林二代”,有的甚至是“林三代”,他们接过了老一辈护林人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山林。
  1994年,柯贤华接替父亲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父亲再三叮嘱他守护好这片辛辛苦苦种下来的林子,不辱使命当好一名护林员。27年来,柯贤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和队友们每天细心地守护着沙子坡林场,守护着山林里的一草一木。
  三分栽七分护,护林小队不仅要防火防虫,还要防人砍伐,动物啃咬,每天平均步数都超万步,越是节假日,越是要坚守,其中艰辛旁人很难想象。柯贤华却说:“守护好这片林,是父辈交给我们的使命,是一名护林员的责任,也是建设生态家园的必然选择。我们很高兴成为一名森林卫士。”
  为了管护好来之不易的森林资源,威宁下足了功夫。2016年以来,威宁将全县427.96万亩森林全部纳入管护,不断加强森林管护队伍建设,切实强化森林资源安全建设。每年聘请500多名专职天保管护人员,聘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共计12159人次,共签订管护承包合同17600余份,责任状签订率和管护落实率均为100%。将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41个乡镇(街道)、国有沙子坡林场,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报酬到位,每一片树林,甚至每一棵树都有了它的“守护者”,森林管护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发展
 
  守正创新,威宁生态建设一直在谋求“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幸福”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
  2016年以来,威宁共聘用了96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投入资金14590万元,帮助9664户(4350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摆脱贫困。
  积极争取林业特色产业项目资金,发展林下区经济。2016年以来,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实体10个,使用林地面积50万亩,从事林下经济农业人口50000人,实现产值11200万元,林下经济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正逐步增加。
  凭借威宁特殊的自然禀赋条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现已经完成油茶低产改造4万亩、新造3万亩。
  大力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促进农户增收。目前国家储备林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建设。
  在长期造林实践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首创了“以造林合作社为载体、充分吸纳生态护林员加入造林合作社、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的造林新模式,并成功运用于实践。这在贵州省属首创,开辟了威宁荒山绿化造林的全新模式。该模式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以农民为主体,在育苗环节,采取政府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组织育苗,农户以土地入股,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育苗,产生的效益按公司占80%用于还本付息、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占10%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农户占10%的比例进行分成。将生态建设与生态助农有机结合起来,既激发了生态护林员的内生动力,又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后期管护也得到了保障,有效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生态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