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作者: 时间:2021-07-22 阅读:195
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记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中海村党支部
□ 毕节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婷婷
7月的威宁,天高云淡。
迤那镇中海村番茄种植基地里,郁郁葱葱的番茄藤上挂满了鲜红的番茄果,60余名群众正忙着采摘。“前天我们村主任李怀明刚刚带队拖了1万多斤番茄果去四川宜宾卖,趁现在市场价格好,合作社正组织我们加紧采摘。”村民张广英边采摘番茄果边告诉记者,“在基地务工一天有100块钱收入,现在村里产业多,在家门口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苹果5000余亩、烤烟2000亩、桃子1500亩、樱桃1000亩、葡萄220亩、板栗500亩……中海村的土地上,种满了“黄金叶”“致富果”,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2020年人均收入达18634元,群众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中海村曾是省级三类贫困村,基础设施差,群众发展意识淡薄。守着肥沃土地种植苞谷洋芋,一年收入只够解决温饱问题。
中海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要带领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我们从建强一个支部抓起,在支部建设中探索出了‘五项管理机制’(‘积分制’、‘532’制、村规民约机制、村民代表大会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制度的完善激发了党员的干事创业激情,支部的模范引领作用在无形中得到发挥。”中海村党支部书记苏向权介绍,中海村党支部通过“五项管理机制”对村里的党员政治素质、现实表现等作出综合评价,激发党员身份光荣感、责任感,让广大党员带头示范,为民服务,积极参与村级治理,形成党员帮带引领邻里发展致富的新局面。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里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水、电、路、讯、广通向家家户户,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群众发展意识也强起来了。”苏向权介绍,经过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努力 ,中海村于2016年实现脱贫出列。
脱贫出列后,中海村党支部并没有放松,而是投入到更好地为群众发展的工作中去。动员全村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致力发展经济。
2019年,中海村党支部按照“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立足点,汲取毕节市“四个留下”先进经验,大力打造人才队伍,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中海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该村土地和交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生态型农业公司,发展集旅居康养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现有2家大型果业集团入驻。其中,海升集团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给予村民帮助,为该村解决就业岗位107个,年付工资40万元。
“目前。我们苹果产业年增值300万,带动就业64人;葡萄、板栗和樱桃产业带动48户农户户增收入超过1500元;村里14家酿酒散作坊整合发展,集生产、销售为一体,规模正逐步扩大,收益向好……”苏向权数着产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脸上满是笑容。
此外,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建筑队、交通运输队、市场营销队、治安巡逻服务队、环境整治服务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心理疏导队,解决了43个就业岗位,拉动400余万资金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牢了坚实基础。
迤那镇中海村党支部先后被贵州省委、毕节市委、威宁自治县委、迤那镇党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脱贫攻坚先进支部”等荣誉称号。
如今,中海村正在牢牢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大踏步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