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7-27

威宁:“科技兴菜”进基地 农民吃下“定心丸”

作者:唐爱梅 罗纱 周阳 时间:2021-07-27 阅读:233


 

市农科所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马杰在田间现场培训

  “大家栽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行距,过于密集容易造成菜苗死亡。”7月19日,双龙镇高山蔬菜基地,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马杰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培训班”。
  眼下正值第二茬蔬菜种植关键期,马杰通过现场培训详细传授蔬菜种植要领,农户们放下手中的农具,认真听讲。
  人群中,高山村村民马艳华听得格外认真。高山蔬菜基地创新运营模式,将务工承包给各个小组的管理员,由承包户自行组织人员进行种植、管理和采收,马艳华一口气承包了132亩,“专家进地教技术,我们种菜有信心!”
  2020年初,贵阳市农投集团进驻威宁,在双龙镇高山、凉山、高坡三个村连片打造了1.1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涉及农户649户3031人。起初,和马艳华一样,不少村民对于大规模发展蔬菜也心存疑虑。
  随着贵州大学蔬菜技术服务团队、毕节市农业农村局、毕节市农科所、威宁蔬菜专班等技术团队全力提供技术支撑,基地种出的莲花白、白萝卜、大白菜、青花菜等蔬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给当地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如果没得技术员的指导,蔬菜是种不好的。”贵阳农投集团双龙园区技术和生产负责人卢明全说。科技力量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信心所在。
  今年,贵阳农投集团在双龙园区共种植蔬菜7500亩,为充分发挥农技人员技术专长,解决农业发展技术难题,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贵阳农投集团联手打造威宁双龙镇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并选派27名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全年开展服务不少于90天,服务团按照值班排表,轮流到双龙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服务。
  “示范点采取‘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新型蔬菜肥料的运用、开展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服务,目的在于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提高种植户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马杰说。
  技术团队还在基地覆膜、移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生产关键环节,选派科技人员跟踪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制作实用技术视频发给种植农户。经过多次培训,村民们掌握了种菜技术,从传统农民转变成新型农民。
  “现在是计件工资,工资从80元一天涨到了100多元,最多的每月拿到了5300元。” 马艳华高兴地说,学到了技术,更有信心把蔬菜种好。
  毕节市农科所参与了园区355种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在基地开展白萝卜新型水溶性肥试验,试验面积50亩,并开展现场技术培训12场,培训266人次。此外,为了解决基地“三白”的轮作问题,还利用东西部合作契机,引进广州市农科院生物所所长黄绍力研究员加入服务团队,并与贵阳农投集团达成协议引进品质好、广州市场反映好的甜玉米新品种1个,该品种已经按计划播种,后续试验记录由毕节市农科所科技人员完成。
  “把作品绘制在示范点上、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把成效体现在群众增收致富的笑脸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马杰表示,毕节市农科所将继续致力于双龙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点的建设,促进当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全力以赴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