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社区:兴隆河畔好风光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21-07-28 阅读:283
赵家梁子上,风力发电机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像是为高原插上了翅膀,蓄势欲飞。沿着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蜿蜒而下,是一个山环水抱的村庄,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靓丽民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就是大街乡大街社区。
一条兴隆河,滋润了大街乡。
“兴隆河拐九道弯,苗家儿女笑开颜。伙子干活在山上,姑娘洗布晒河边。”这首歌谣讲述了大街乡苗族和其他民族一起生产生活和谐共处的动人场景。
大街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022户4027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8%,苗族占总人口25%,这里是典型的高原地貌,山势崎岖,东有牛吃水河,北有兴隆河。“山撑水,水绕山”是大街独有的景致。
大街社区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其中苗族同胞人数最多,苗族文化保存也最完好。
今年6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也是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花山节,赶花场是花山节最重要的仪式。一大早,大街社区小广场就挤满了赶花场的群众。微风中,一群苗族妇女在小广场上和着歌声跳起芦笙舞,欢快的歌声传遍四面八方。
以前,大街乡传统的花场就在兴隆村花场梁子。这些年,赶花场逐渐从花场梁子向新建的社区文化广场转移。花山节这一天,除了赶花场、歌舞表演,还会举行射弩、骑马、穿针引线、绩麻等传统项目比赛,呈现出一幅幅比勤劳、比智慧、比美丽的画卷。
马秋是毗邻乡镇龙街镇苗族女青年,在大街乡党政办工作。为了在花山节给观众呈现精彩的芦笙舞,这段时间马秋没少操心,她经常带领当地苗族妇女练习芦笙舞。
芦笙舞是一种边吹芦笙边跳的舞蹈。这些年,许多苗族青年或外出务工、或外出求学,村子里的苗族同胞跳芦笙舞也逐渐生疏了。于是,马秋利用空闲时间把苗族妇女召集起来练习跳舞,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48岁的王丽英,从小耳濡目染就会做花衣服,花衣服制作过程虽然复杂,但王丽英做得非常娴熟,一套花衣服,一个人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市场上一套花衣服可卖1500元以上。
以前,制作一件苗族服饰要经过绩麻、绕线、回线、牵线、织布、蜡染等工序,非常复杂。现在一般用白布为底,不再用麻布制作,同时又在继承中创新,增添花样、改进款式。
如今,大街社区像王丽英一样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已经学会了通过微信朋友圈、快手等线上销售纯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既传播了苗族服饰文化,又挣到了钱。
王荣信是大街社区党支部书记,43岁的他当了17年村干部,是大街变迁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曾经的大街社区,群众生活饮水很困难。虽然大街社区离兴隆河只有两三公里路,却望水兴叹。到兴隆河去背水,山路崎岖,坡长路陡,以前来回背水至少要3个小时。如今,大街社区家家户户拉通了自来水管,从磨砂井引来的自来水,水质非常好。
38岁的赵才勇从小就喜欢放牛。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养牛,喂养的西门达尔牛从三四头壮大到如今的18头,每年他家依靠养牛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许多群众自发来他家学习养殖技术,家家开始搞养殖,现在大街社区养牛规模达1600多头。
除了农户养殖,大街社区还引进外地企业创办专业合作社,其中大街社区路斯养殖合作社,喂养安格斯牛537头,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喂养,直接带动303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增加收入。
在大街社区,依靠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有243户1000余人,他们大部分是周边村寨搬迁来的少数民族群众。
如今的大街,如一个花园式的村庄点缀在山间的坝子上。一幢幢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民居,一条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家家门口停着的小汽车,无不彰显着大街社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