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作者: 时间:2021-07-30 阅读:186
(上接1版)
宜居宜业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其中世居民族达18个之多。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和传承了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肇兴侗寨、岜沙苗寨、江口县云舍村实地考察时,栗战书和调研组发现,贵州越来越多的古寨村落,依托传统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又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古老而极具风韵,有“侗乡第一寨”美誉。村寨四面青山,流水潆洄,小径曲曲,风光秀丽。寨内建筑保持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五座鼓楼——仁、义、礼、智、信,高耸在民居之间,代表着寨内五大宗族。这些民族特色让村寨有了底蕴,有了吸引力。村民群众也因此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由从江县城出发,沿着一条宽敞平坦的公路,很快就抵达神秘原生态部落、民俗风情浓厚的岜沙苗寨。岜沙苗寨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村寨内的居民既种地劳作,又为游客表演“芦笙舞”“镰刀剃头”“鸣枪送客”等节目,实现了“家家参与旅游服务,人人享受旅游红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梵净山下的江口县云舍村,青山环抱、绿荫环绕。干净整洁的公路,将一座座错落有致、别具风情的农家小院连接起来。穿行村庄,山风习习,溪水潺潺,孩童戏水,处处欢声笑语,俨然是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以文促旅,以旅富民。广大村民群众将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深度融合,把家园建设得美得令人心动。
贵州省相关负责人介绍,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贵州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切实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江口县云舍村党支部书记赵佳勤表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干事靠法、遇事找法、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用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努力把云舍村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栗战书在座谈中对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给予积极肯定:“过去一个时期,贵州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30万户,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解决了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通组公路7.87万公里。总体上看,在贵州,通村道路、用水、用电等基本得到解决,乡村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极大变化。”下一步,要重点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物流、客运、信息流的可达性,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农村消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栗战书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贵州的农村生态景象很好,但是生态基础脆弱,极易受到破坏,一旦破坏又难以修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原则,依法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面源污染防治能力,绿化美化乡村环境,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宜业。
富裕富足
“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红火”
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最为根本的就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目的。
黎平县肇兴侗寨,打鼓吹笙,大歌声声。栗战书和调研组走到“仁团”鼓楼时,受到当地村民群众欢迎。
栗战书和大家并坐在鼓楼内,亲切交谈。
威望最高的“寨老”陆青山从怀里掏出一枚“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自豪地说:“我很早就在部队当兵,入党55年了。”
栗战书接过沉甸甸的纪念章,庄重地为他佩戴好,“你是我们非常尊敬的老人,现在又是‘寨老’。”接着,栗战书特别关心地问道:“侗族同胞们,生活都很好吧?”
陆青山激动地回答:“现在高速公路修进来了,铁路也修进来了,村村寨寨都连通起来了,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陆青山由衷地发出感慨。
围拢在鼓楼内的村民群众深为认同,热烈地鼓起掌来。幸福的笑容,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看了侗族大寨,见到乡亲们的生活幸福美满,我很高兴。”栗战书笑着对大家说,这次来贵州调研,也是给大家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非常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现在我们摆脱了贫困,下一步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红火。”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大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栗战书在调研时指出,农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大体满足以后,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方面,要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农业文化深厚的内涵,引导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决防止黄赌毒等不良风气污染农村。
栗战书强调,要想方设法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文明风尚立起来,把农村的精气神提起来。
多彩贵州
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这一路看下来,感觉贵州农村变化真是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7月16日下午,栗战书在听取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大工作情况介绍时表示。
栗战书说,贵州近年的发展变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贵州,多次考察贵州,发表重要讲话,帮助贵州理清发展思路、指明发展方向、增强发展信心,亲自领导、推动贵州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贵州全省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指示要求,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开创了现在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好、发展亮点多、发展干劲足的良好局面。
“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由第26位上升至第20位,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5%,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过去十年,贵州在脱贫攻坚、综合实力、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发展、民生事业等领域跑出“加速度”,大踏步前进,谱写了贵州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黄金十年”。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贵州发展的总体要求,赋予了贵州新的重大使命和任务,要求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栗战书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贵州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为根本、最为持久、最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6日下午,栗战书还到贵州省人大机关调研,看望机关干部职工。他指出,党和国家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人大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贵州省各级人大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创新开展立法、监督、代表等方面工作,增强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奋发有为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
(转载自“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