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8-02

观风海镇:“一核五区”促发展 推进“五好”促振兴

作者:文旭 周阳 林倩 时间:2021-08-02 阅读:213


 

务工群众在采收香葱

  近年来,观风海镇立足全镇发展大局,以“助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为出发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导,以经营主体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示范引领,全力发展蔬菜产业,有效助农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七月的乡野,生机盎然,在观风海镇广袤大地上,山间的松树青幽幽,田间的蔬菜绿油油,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俯瞰千亩田畴间,一条条恰似“绿丝带”的香葱整齐排列,村民们拔葱抖泥,辛勤劳作。
  务工群众施啟会说:“我从去年五月份就来基地务工,一天能挣100元左右,还是可以的。”
  苏显梅是经常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经过两年的努力,凭着务实能干,现在她做起了小组长,带着邻居在基地里干活,获得了双重收入,和大伙算起经济账时,满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家有10多亩土地流转给基地种菜,已经三年了,现在我在这给他们带工,工资2000多元一个月。”苏显梅说。
  业蓬勃发展,靠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双赢。如今,在香葱基地,村民们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近就业同赚钱,共同分享着产业发展的红利。
  贵州可夫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杜可夫介绍,香葱基地种植面积2500亩,亩产6000元左右,一年两季,总产值达3000万元左右。基地每月支付的务工工资接近50万元,有效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杜可夫说:“目前我们边种植边采收,每天的用工量在270人到280人左右,明年预计在今年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再翻番,达到5000亩至6000亩的种植规模,为当地的农户就业和经济带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蔬菜产业促增收,林下经济同样促发展。观风海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赤松茸种植,切实把林海下的这一颗颗“红宝石”打造成为助农增收的生力军。
  观风海镇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陈铝说:“整个基地赤松茸种植面积在1000多亩左右,其中300多亩是村合作社种植的,平均每亩产量在4000斤左右,市场价是一级菇每斤12元左右,二级菇在10元左右,三级菇在6元到8元左右。赤松茸从种到收要持续六七个月,能够解决周边群众和三个村的务工量4300人次左右,每个月为他们增收2000元到3000元。”
  曾经的山林瘦地,变成了如今的增收沃土,村民们打心眼里高兴。长期参与务工的村民范广群告诉记者,在林海下干活,风不吹、日不晒,挣钱还顾家。
  “人勤地绿产业兴”,这是观风海镇近年来的真实写照,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该镇按照“土地规划好、设施建设好、经营主体引进好、市场开拓好、利益链接好”五好要求,深入研究制定了全镇“一核五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以一万亩蔬菜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苹果种植区、烤烟种植区、畜牧养殖示范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和蔬菜种植区,五个产业聚集区同步发展,切实让产业之花开遍村村寨寨。
  观风海镇党委书记朱少康说:“苹果种植区规划在果化社区,依托海升集团建设3000亩的标准化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达到10000亩的规模,目前3000亩的标准化基地已建成2100亩;烤烟种植区规划在果化社区和七社村,总规划面积10000亩,今年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在畜牧养殖的示范区,目前正在进行500头规模养牛场建设及30家以上家庭牧场的标准化示范建设;林下经济发展区,今年规划建设了林下产业示范园,总的规划种植10000亩林下食用菌,目前已经种植完成1200亩,下半年还将推进1000多亩食用菌种植;在蔬菜种植区,以10000亩的标准化基地来辐射带动周边合作社和群众来种植蔬菜,总的达到20000亩种植面积。”
  产业发展中,观风海采取公司与公司联合、公司与合作社联合、公司与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联合、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与群众联合几种方式,使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共同组织起来,推进产业发展,使产业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和源泉。
  朱少康说:“20000亩的标准化蔬菜基地近两年每年给群众带来土地流转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务工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发展产业,锻炼了干部也建强了支部,在主要产业覆盖的村党支部,沙子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今年的村集体将累计达到200万元以上,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两个,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两个。”
  产业发展是基础,百姓致富才是目的。观风海镇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严格按照全镇“一核五区”的产业布局和“1122345”产业发展目标,全力落实“四个留下”,努力在红土地上做强产业文章,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