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8-10

杨正文的“鸵鸟梦”飞出了大山

作者:周阳 文旭 时间:2021-08-10 阅读:253


 

杨正文和他的鸵鸟养殖场

  盛夏时节,海拔2300多米的二塘镇艾家坪社区。
  穿过中草药夹裹的水泥小道,迎风上坡,来到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鸵鸟基地。“诺!这些鸵鸟都是杨正文的。”村干部的话音刚落,鸵鸟“呜呜”吃食的声音逐渐清晰起来。在鸟群中间肆意挥洒草料的人便是杨正文,他敢闯敢试,在村子里做起了别人没有想过的“稀罕事”。
  “我们现在主要是以销售脱温苗为主,一只十斤左右的苗就能卖到850元至1000元,挣不挣钱全靠它了。”投完成年鸟的草料,走出圈舍,杨正文拍拍身上的草屑,兴致勃勃地邀请我们一起去看他口中所说的“致富鸟”。
  为了让幼苗顺利适应当地气候,杨正文在脱温室里装上了空调,让室内温度从30.5℃逐渐在一个月以内递减到20℃,投放的草料也随着幼苗的生长过程进行改变。
  今年是杨正文养殖鸵鸟的第四个年头,初见成效,第一批苗卖了13万元。“钱就在我的手机里转了一圈,然后就拿去还债了,但心里确实高兴。”杨正文说,这是四年来的第一次盈利,付出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
 
出山·寻梦
 
  杨正文是艾家坪社区的一名普通农民,结婚分家以后,分到的土地不多。“年轻时觉得干农活太累,一年到头也赚不了钱,就想出去闯闯。”2007年,在他31岁的时候,毅然决定外出打工,去看看小村庄外面未曾见过的山和海。
  泥水工、电工都做过,后来又尝试着养猪、养鸡,工作换了好几样。“每天都是汗流浃背,不苦一点就挣不到钱。”打工的日子很苦,好在踏实肯干,工资收入比在家种地要多出几倍,日子过得简单充实。
  打工的日子来到第10年,杨正文辗转到四川绵阳的一个鸵鸟养殖基地当起了饲养员。“鸵鸟抗病能力强,全身都是宝,皮、毛、蛋都可以卖钱,市场前景广阔。”就是这一次工作的转换,让杨正文长了见识,开始萌生出回乡创业的念头。
  “我们村的空气好,牧草多,完全合适。”说干就干,在确定目标之后,杨正文就悉心留意饲养的各个环节,把技术消化在心中。
 
回乡·创业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后,2017年夏天,利用自己在外务工10余年的全部积蓄,杨正文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这次回乡创业,杨正文并没有打算单打独斗。在社区党支部的塔桥牵线下,协调60亩土地建起了厂房,还吸纳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养殖,组建了威宁友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抱团发展。
  创业之路多磨难,何况鸵鸟养殖在整个二塘镇来说都是头一次。
  鸵鸟养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引进雏鸟到成年产蛋,一般需要2-3年时间,一次性养殖150只苗,光是饲料开支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其余6户社员由于资金有限,多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杨正文承担起了大部分的发展资金。
  随着时间推移,资金链间断成了发展的最大难题,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出的800枚鸵鸟蛋没有销售出去,杨正文花光了全部积蓄,在最艰难的时期,杨正文甚至不顾妻子劝阻,执意将县城的房子卖掉。
  “好在有亲朋好友帮衬,才度过危机。”正是靠着东拼西凑的70万,杨正文的鸵鸟事业才得以继续。为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杨正文不停通过读书、上网、外出参加养殖培训等渠道,潜心钻研养殖技术,不服输的彝家汉子下定决心,“要做就做出点名堂来!”

梦想·破壳
 
  这几天,杨正文总会接到许多购买鸵鸟蛋的电话,但都被他一一婉拒,理由很简单:“不划算,我舍不得卖。”
  杨正文算了一笔账,一枚鸵鸟蛋大约在4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枚就只能卖200元左右,如果将蛋放入孵化机,40多天后就能产出幼苗,再喂养1个月后就能售卖,一只1000元,价格提高了5倍。
  眼下,合作社在卖出第一批鸵鸟幼苗后,还有存栏300余只。“我们现在有三台孵化机,一个月之内出壳的还有200多只,完成500只的订单不是问题。”按杨正文的保守估计,只要卖完,产值不会低于70万。订单完成以后,杨正文还准备养100多只商品鸟,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起初加入合作社,我的心里也没有底,但他实干的精神打消了我的顾虑。”四年苦心经营,终见效益,通过土地入股的何树银喜上眉梢,“一个月的工资是4000元,年底估计能分红3万-5万元,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
  自己致富也不能忘了乡邻。如今,乡村振兴大幕已拉起,艾家坪社区打造了2000余亩中草药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而在中草药基地旁的杨正文也不甘闲着,计划通过向每户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免费发放两只幼鸟,无偿提供技术、孵化场地和回收,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投入和养殖风险,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发展。
  “效益还是可以的,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发展起来。”说起这话,杨正文黝黑的脸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如正午的阳光般灿烂。
  大山深处的鸵鸟并不会飞,而杨正文的梦想已经飞出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