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银刚夫妇:我们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作者:周阳 罗纱 周凤 时间:2021-08-16 阅读:227

潘银刚妻子唐元巧正在摊位前忙碌
正午时分,阳光热烈且耀眼。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阳光新城,农贸市场里,唐元巧的摊位上,小瓜、折耳根、青椒等货品摆列整齐,过往行人不时驻足挑选。唐元巧的双手来回翻飞,上称、装袋、收钱找零,一气呵成。
搬进县城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唐元巧的蔬菜生意逐渐稳定。“生意还不错,平均下来一天也要赚个300块钱左右。”丈夫潘银刚也没闲着,除了帮着妻子进货,还在摊位的正对面开了一家便利店,卖点粮油和副食产品。天不亮就要出摊,天黑后才能休息,虽然累,但两人都觉得日子过得充实。
“日子是哭着过来的,不过,那都是以前的事了!”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夫妻俩感慨得直摇头,对比起现在的生活,45岁的唐元巧长舒了一口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老家石门乡高潮村,山高坡陡。家里土地不多且贫瘠,种粮食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读书,老人要看病,一家9口人挤在两间瓦房里生活。迫于生计,夫妻俩背上编织口袋,挤上了南下打工的火车。“我们挨饿不要紧,但是娃娃没有生活费就是恼火的事,再难也要把他们供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就在沿海城市打拼,服装厂、泡沫厂、玩具厂、哪里的工资高就去哪儿。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只有过年才能回家一次。偶尔听到老人孩子生病的消息传来,自己却无法第一时间赶回来,唐元巧悄悄地掉了几回眼泪。
2013年,第三个儿子因为骑摩托车去乡里买鞋出了车祸,住了18天院。夫妻俩听到消息后,连忙辞掉工作,挤上了回家的火车。看着病床上昏迷的孩子,想着老人上了年纪,家里没有年轻人不行,两人决定重操旧业,回家务农。“种点庄稼,喂点牲口,说实话,心里没有底,但没办法。”潘银刚无奈地说。
正当犯愁的时候,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两人看到了希望。“读书有教育资助,我们也享受了低保,产业扶持等政策,减轻了不少负担,我们也能专心干农活。”夫妻俩的日子逐渐有了盼头。
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潘银刚一家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老家搬到了县城。“不用工作人员来动员,我第一时间就主动报了名。”潘银刚想搬迁的理由很简单,县城里的流动人口多,可以做点小生意,这就是向往的生活。
“好政策帮了我们一把,我们自己也要蹬一脚,只要吃得起苦,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搬进城后,夫妻俩就立志要靠自己双手去打拼出幸福生活。唐元巧白天在小区搭起棚子卖凉粉、炸洋芋,晚上摆地摊卖点小商品,潘银刚就到附近的工地干点力气活。
去年7月,小区农贸市场的摊位优惠出租给搬迁群众,两人第一时间租了一个摊位和一个门面。现在,经过两人的苦心经营,每个月的收入稳定。孩子们都争气,没有因为困难放弃学业,一切都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几天前,三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中,给了夫妻俩一个大大的惊喜。
“现在的日子是笑着过了!”唐元巧满满的幸福感溢于言表,笑容更深了,一旁帮忙整理蔬菜的潘银刚也跟着笑了起来。两个人相互扶持,正在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