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黄垚的“致富宝典”
作者:罗勇 时间:2021-08-17 阅读:224

黄垚走访农户
“别看黄垚书记年轻,他心里有一本‘致富宝典’,我们村能顺利脱贫致富,全靠黄书记的‘致富宝典’。”提起县纪委监委机关干部黄垚,板底乡安坪社区的群众都赞不绝口。
2019年6月,黄垚被派驻到安坪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大量走访调研,黄垚发现安坪社区的群众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收入低,脱贫难度大。如何带领安坪社区群众脱贫增收,成了摆在黄垚面前的最大难题。
安坪社区气候温和,土地相对平坦肥沃,特别是安坪大坝子,非常适合特色经济作物。经过一番谋划,黄垚和其他社区干部统一意见,决定流转群众土地,由社区党支部牵头领办合作社发展规模化产业,种植经济效益高、适应能力强的芸豆和葵花。
“世世代代种苞谷的土地用来种豆子和葵花,谁能保证收益一定比种苞谷好?”黄垚的计划传开,当地群众议论纷纷。黄垚知道,群众之所以有疑虑,根源在于担心种出来的农产品没有销路,卖不出好价钱。
为了打消群众顾虑,黄垚邀请县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给群众计算种植芸豆和葵花的亩产量,对比种植经济作物和传统作物的效益。随后,社区合作社采取引进企业牵头,群众以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芸豆和葵花种植产业,最大限度降低群众的收益风险。
“与群众的流转土地协议签订了,但如果种植失败,就会前功尽弃,怎样才能将产业发展风险降到最低呢?”黄垚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就是把芸豆和葵花一起套种,用葵花的主杆代替种植芸豆需要扦插的竹竿,既实现芸豆种植、葵花种植“双丰收”,又节省600亩芸豆需要扦插100万根竹竿的成本,给产业发展拴上了“双保险”。
“这个第一书记虽然年轻,但干事情还真有一套。”芸豆地里套种向日葵的想法新颖实用,得到农技专家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慢慢地,群众心里的顾虑逐渐打消了,纷纷要求加入种植合作社,种植600亩的计划被打破,一下猛增到1300多亩。种植基地先后吸纳5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人均月增收1500元,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夯实了增收脱贫的基础,还没秋收,群众就有了收益,大家更加信任黄垚。
“哪有什么‘致富宝典’,我只是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驻村帮扶工作中,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而已。”为了保障基地的产出和销路,黄垚几乎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情况,与合作社一起解决出现的问题,县里的农技专家都成了他的好朋友,隔三差五就来实地指导。在黄垚和大家的不懈努力下,2020年秋天,安坪社区的芸豆葵花获得了大丰收。
黄垚深知,有了好的农产品,必须有好的销路作为保障,才能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他多次带领合作社到贵阳、毕节、六盘水等地去找市场寻销路,他的车里经常备有合作社种植出来的芸豆和葵花,逢人必讲芸豆、葵花,逢会必宣传芸豆、葵花,“货真价实,先尝后买”成了他的口头禅。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植的第一年,安坪社区的芸豆葵花就卖出了好价钱,参与合作社的贫困群众户均分红5000余元。
有了收益,群众的积极性高涨,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黄垚冷静分析市场,结合安坪社区实际,决定不能单一地盲目发展种植业,靠种植经济作物一条腿走路,群众的致富道路走不长久,必须因地制宜,种植业和养殖业齐头并进,才是群众长久的致富产业。
在黄垚的动员和的带领下,2020年安坪社区成立了养牛合作社,利用大量闲置的荒山草坡种植牧草,吸纳贫困户参与养牛,由合作社购买能繁母牛和肉牛交给贫困户散养,合作社与贫困户共同分红。参加种植合作社之外的20余户脱贫户全部加入养牛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第一个月就养牛83头,户均4头。
“在黄书记的动员下,我领养了5头牛,2020年年底卖了2头,合作社按照分红协议给了我7000元。”参加养殖合作社的贫困户刘大海如今已经顺利脱贫,养牛让他尝到了甜头,他决定当个专业的养牛户,2021年计划养10头牛。
刘大海说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黄垚书记不要走,继续留下来带领大家建设好安坪社区,“听说国家要振兴乡村了,黄书记肯定还有一套振兴乡村的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