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08-30

引来天渠水 造福千万家

作者: 时间:2021-08-30 阅读:262


 引来天渠水 造福千万家
—— 七星关区生机镇“绝壁天渠”精神鼓舞人心

  8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绝壁天渠”陈列馆建成开馆,标志着流淌半个多世纪的“天渠”有了安身之所。
  悠悠岁月,真情如歌。时光在沟渠中流淌逝去,但舞动在悬崖峭壁上的水渠,奔涌在沟渠中清澈的渠水,还在吟诵着那苦而乐、人心齐泰山移的火红岁月。
  走在高流村“绝壁天渠”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书写在石壁上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似乎还在绝壁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一个浩大的工程对后世的泽被让人肃然起敬。
 
修渠:为有牺牲多壮志
 
  生机镇位于七星关区东北面,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坡陡谷深。由于这种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导致生机人民虽然生活在赤水河沿岸,眼望山下河水淌,听见山里有水声,群众却经常吃水都成问题,更别提养殖业和种植业所需用水,从而造成生机人民长期处于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贫穷落后状态。当地以前流传有这样的民谣:“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河水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
  穷则思变。“宁愿苦干、绝不苦熬”,这是生机人民最豪迈的宣言。既然缺水,那就修渠。从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生机人民在党组织的引领和号召下,熬过了无数苦难岁月,用一代人的执着和奉献,创造了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人间奇迹。
  时间回到1956年腊月,乌蒙群山深处的生机公社人声鼎沸、炮声隆隆,各村寨男女老少齐上阵修渠。一阵炸药爆破声响彻镰刀湾村,原毕节县农水局技术员徐荣和时任公社书记左遗轩,率领80多名青壮年背上钢钎、錾子、锤子等工具,掀开了生机人战天斗地、劈山引水的修渠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悬崖绝壁、山洞阴河等最危险的地方,用“悬崖吊人至半空”“钎凿锤打”“自制土炸药”爆破等最原始的方法,前后历时20余年,以牺牲13人,重伤50多人,轻伤近千人的沉重代价,修凿出卫星、高流、镇江等“十大天渠”。渠道全长135公里,经过几十处山腰和27道峭壁,绝壁部分长3.946公里,悬崖部分长6.81公里,解决3.5万人千百年来的饮水难题。
  生机镇人民响应党的号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造福人民的战天斗地精神和先进事迹,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赞誉和关怀。从1958年12月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卫星天渠获得国务院“最高水利建设成果奖”,所属大渡公社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兴修水利先进单位”称号;1966年,修建高流天渠带头人许天珍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1970年1月,《人民日报》刊载了生机公社群众劈山引水的事迹;1971年5月,中央新闻制片厂以高流天渠和许天珍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专题纪录片《劈山引水》,并在全国上映,全省迅速掀起了“全国农业学大寨,全省水利学生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热潮;1972年至1976年,生机公社均作为特邀代表,每年派人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水利工作会议。

用渠:敢教日月换新天
 
  随着人民群众用汗水、血水和泪水浇筑的沟渠一条条建成投入使用,生机人民也陆续结束了祖祖辈辈“眼望河水喊口干”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机镇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生机积极把握住水利的“农业命脉”,挖山造田、种植经果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迅速迸发出来,粮食年年增产,经济快速发展,千亩荒山变身千顷良田,让人民群众迈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充足的水源为生机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生机镇党委带领全镇发展柑橘、刺梨、三红蜜柚、李子等特色经果林等近6.5万余亩,以及蔬菜、烤烟、林下中药材等“短平快”产业基地1.6万亩。现在的生机镇村村办合作社、处处发展产业,“水果之乡”品牌越来越响,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例如,镇江社区位于生机镇东北部,地处赤水河河谷沿岸,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气候宜人,最适合发展柑橘、李子等农业产业,得益于天渠水带来的便利,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了优质水稻1000余亩、柑橘3000亩、李子4000亩、核桃500亩。
  “我们主要种植椪柑、血橙及脐橙,每年11月社区的柑橘就陆续进入了成熟期,12月进入盛产阶段,每亩产量不低于3000斤,产值可达1万元。虽然种得多,但完全不愁销路。”镇江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成顶介绍,每逢柑橘成熟的季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度假、观光采摘,甚至供不应求。“社区的农户种植方面收入的90%是来自于柑橘、李子等果树,可以说他们是以果树为伴,以水果为生。”

护渠:问渠那得清如许
 
  渠水如镜,鉴照古今。生机条条“绝壁天渠”既是一个面向历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来的考题。
  守好活力之清泉,留住生息之根本。生机镇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十大天渠”的管护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生机镇党委政府组织群众陆续对天渠进行防渗和加固,把135公里的主渠延伸出支渠174公里,形成了遍布全镇309公里的“主动脉”“毛细血管”,每条天渠都配备了护渠员进行管护,使源源不断的渠水时时刻刻流到群众需要的地方。从劈山引水到移山造田,从为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到为群众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水利保障,从帮助群众解决温饱到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仅是生机人民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无私无畏、众志成城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家乡乃至新中国70多年建设的缩影。
  胡加珠是当年参与镇江天渠修建的老同志,当年年仅15岁的他自愿报名参加镇江大渠的修建工作。后来因为表现突出,胡加珠先后担任镇江村村主任,生机乡乡长,亮岩镇镇长、书记等职务,继续修渠护渠。不仅如此,他还曾组织1000余人的施工队,建成水库3个、饮水工程1项。2004年,胡加珠退休后,又义务加入镇江大渠的护渠队伍中来,定期与其他护渠人员一起对镇江大渠进行清理杂草、石块、树枝等,保障大渠的正常运作。
 
传渠:赓续精神塑丰碑
 
  天渠精神与渠共生、与水共融、与山长青,横贯时空。
  如今“十大天渠、八大水库”已经为生机人民服务了60余年。七星关区党委、政府将学习“绝壁天渠”精神作为全区党史学习教育的必修课,举办专题学习研讨班。精心打造“绝壁天渠”陈列馆,开展党员干部党性教育150余期,教育党员2800余人次,引导广大党员深刻感悟“绝壁天渠”精神。市、区宣传部门录制高流大沟、卫星大沟、镇江大沟等十大沟渠的图像视频共163个,录制修渠人物视频共895个;邀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40余批次180多人赴现场多角度采访报道,多渠道在20余家省级及中央级各大主流媒体刊播相关稿件60余条(次)。生机镇党委抢抓发展机遇,正在全力做足做好“绝壁天渠”后半篇文章,积极申报或立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等项目27个。作为当年的修渠者之一,如今79岁的胡加珠时刻不忘党的教导,带领干部职工收集文物300余件,经常向党员干部讲述当年战天斗地修建天渠的英雄故事,激励大家传承弘扬“绝壁天渠”精神,锤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条条“绝壁天渠”修筑、一股股清泉奔流,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目前,七星关区正扎实做好遗址遗存的挖掘保护工作,通过实物、图片、影像资料进展馆等方式,加大文物史料挖掘保护,讲好英雄故事,把英雄生机“绝壁天渠”打造成一个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干部教育基地,让“战天斗地、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造福后人”的“绝壁天渠”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同时,将持续做好天渠除险加固工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做好水文章、治好水环境、打造水文化,发挥好天渠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作用,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路子。(毕节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材料简报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