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光辉永在
作者:杨敏 时间:2021-09-01 阅读:324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今年是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
纪念这位先贤,已成为文化时尚与潮流。一个人的名字能够被一个民族记忆两千五百七十年,是因为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空前绝伦的智慧。司马迁曾感叹:许多显赫的人物很快就被人们忘记了,而“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许多年后的今天,孔子思想重新被感召起来,我们重拾中国式的礼仪,回归推崇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不说是全民修养和素质的显著进步。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一位罕见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以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启迪智慧的哲理,是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也是伦理道德的规范依据,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至今几乎无人否认,诞生于中国曲阜这块平凡土地上的孔子,以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及博大精远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孔子是中国哲学思想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一部《论语》,被中外人士普遍视为中国文化“最古老最有价值之宝典”。《论语》内涵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的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继而又传播到欧洲,并在十八世纪掀起过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可见孔子思想广博的影响力。
孔子一生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追求理想的社会。纪念孔子,其实就对“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的传承和延续。一种思想,倘若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必有其内在的强大魅力和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活力、重放其光辉,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崇尚“中庸之道”,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之精神。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藴含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和理想的境界。奉行爱国主义,追求和谐、等级和社会秩序。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道德文明社会的进程中,孔子的和谐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挖掘、借鉴与弘扬。
林语堂先生说,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2500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延续,已浸透到每个华人的思维里和血液中,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为学,不耻下问”……这些都是隔着2500多年的时空传过来的一个精神领袖的语录。仔细思考和品味,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每一句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还有,“仁者爱人”、“以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都是孔子做人的准则及道德尺寸,就这样成为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样板,丈量着心与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谱写着一个国家的春秋和礼仪。瑞典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经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据报道,截止2018年末,中国已在1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近600所孔子学院和12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30多万,中外专兼职教师5万多名,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倡导儒家思想,目前海外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文化的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据记载2015年3月8日,《参考消息》第14版整版转载了香港《镜报》文章《西方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孔子在国外》和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孔子再次周游列国》,详细地阐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与地位。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和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一样被誉为时代的灵魂。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的时代,在商业浸淫文化浮躁的今天,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尊孔重儒成为时代的需要。尽管两千多年来孔子和孔学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孔子已经成为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元武宗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发。”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历史证明,没有文化上的独立与繁荣,就没有国家民族的兴旺与昌盛;而没有文化的继承,也就没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的今天,一个既善于继承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又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民族,才是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民族。
孔子墓前听传说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有幸第三次来到这里观光朝圣,沁润心田,细细瞻仰奇特的古代建筑艺术,惊叹这里的圣人圣迹;认真聆听导游滔滔不绝的讲解,感慨这里丰厚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珍宝。
且不说孔子死后历朝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加封的同时,对其后代也总是恩宠有加。孔府、孔庙修建得古色古香,气魄恢宏,仅次于皇宫,于此可见一斑。单表我站在孔子墓前的所见所闻,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在古时鲁国城北墙外洙泗之间。后其子孙累代接冢而葬,至今延时2400多年,葬人近80世,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传说经过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朝皇帝下令不断扩建,现在孔林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比曲阜古城还大1.5倍,内有多种古树名木9000余株,一般树木10万余株,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有孔子及其历代子孙的墓葬10万余座,墓碑及历代竭墓题记4000余块,石人石兽等时刻1000余件。我站在孔子墓前,真有一种“古木千年在,林深五月寒”的感觉。
孔子墓是红垣环绕的独立墓区,正中大墓隆起坡如马背,墓前有明朝正统八年(1443)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个大字。孔子墓比较奇特,整个布局是“携子抱孙”式。孔子墓东为其儿子孔鲤之墓,前是其孙子孔伋之墓。导游讲解道,传说孔子生前创立了恢宏的仁爱学说,名扬神州大地,其孙孔伋一生勤奋好学。著有《中庸》一书传世。而其子孔鲤却无甚建树。但孔鲤洋洋得意一直感到幸福自豪,有一天,他对父亲孔子笑道:“你子不如我子”。随即又转身对儿子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听了这个传说,我不禁哑然失笑。心想,这必是后人编的,可是透过个笑话,又好似看见孔子家庭气氛和谐、老少和乐。孔子的学说教化四方,垂披万世,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的性格,孕育出了有特色、有凝聚力的东方文化。他那广博的仁爱与智慧,从不因朝代替换、治乱更迭而移易,孔林里的一切便是最好的诠释。孔子墓的西边有三间瓦房,即为明朝修建的子贡庐墓,我好奇地想了解其中的典故。
热情的导游手指子贡庐墓介绍道:传说孔子死后,他的三千弟子云集孔子墓周围,为老师守墓三年,后才陆续散去,唯独子贡一直守墓六年,今有“子贡墓处”碑以作纪念。为什么孔子生前教过三千弟子,唯有子贡守墓时间最长?传说孔子病危之时,各位高足弟子都聚在孔子身边,独有子贡正在外面经商,孔子思念子贡,口中念叨子贡的名字,等到子贡匆匆赶来的时候,孔子已是奄奄一息了。为此子贡内心感觉很是内疚,于是他决定用加倍的守墓时间,为老师守六年的墓来报答孔夫子对自己的深深教诲和殷殷厚望。导游让我们仔细观看庐墓处享殿之后,指着那座灰瓦斗顶的凉席,说那叫“楷亭”。我看见那亭内立着一块很大的石碑,上刻一棵古老的楷树。而那孔子墓南侧有一株苍劲挺拔的古老的柏树,称为“子贡手植柏”。导游见大家有些疑惑,便解释说,相传孔子死后,子贡奔丧来迟,哭丧棒不能插进墓中,便插于墓前不远处,日久天长,长成一树。只不过,这棵树在明朝时期就已枯死,现在仅存树桩;后人又重新种植一株,流传至今。碑上雕刻的楷树,大概就是纪念这个引人深思的传说的。我想,这既是表达子贡报孝孔夫子的一片真情,也是教育后人,无论何时何处都要尊师敬师不忘根本。
孔圣林里藴藏着许许多多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墓前也流传着数不清的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诸如“公主下嫁衍圣公”的秘闻,就是一例。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个掌上明珠,只因这位公主脸上生来有块黑痣,算命先生说这块黑痣主灾,不能常住宫里,只能嫁给比王公大臣更为显贵的人家,方能洪福无边。可是天下之大,除了皇家有谁能比王公大臣更为显贵呢?老乾隆算来算去,满朝文武,只有“历代尊王”,“千年尽公”的孔子家了。因为,天底下只有孔子第72代衍圣公才能在皇家御道上和皇帝并肩行走。历代的皇帝到曲阜都要向孔家的老祖宗孔夫子行三跪九叩头之礼。但是,由于当年清朝皇家族规规定,满族和汉族是不能通婚的。于是老乾隆便想了个变通的法子,即让这位公主认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然后以于中堂大人的“三小姐”名义嫁给了孔子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相传公主下嫁之日,陪嫁的服饰上千箱,从北京往曲阜整整运送了三个月。那一年,乾隆皇帝特将曲阜应征的徭役、钱粮“全行蠲免,以变恩敷。”关于公主下嫁孔府,历来只是传闻。殊不知到了民国二年,在续修的《孔氏家谱》中,清清楚楚记载着“七十二代宪培……,高宗以子妻之”,总算是道破了这段隐情秘闻。
听导游叙述了许多,不禁让我感慨万千,心想,世间许多的传说,其实都是有出处的。我驻伫立于孔子墓前,感觉到古代圣人孔子墓坡缓阔广,给人一种峻而不险,威而不武的感受;凝视着矗立在他墓前那块古老的巨大碑石,我恍惚看见一位布衣慈祥的老者,携带他三千弟子升天而去,他那经世不衰的“仁者,爱人”的话语好似在我耳畔响起,我暗自想到:孔子的仁爱思想不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吗?
孔子的人才观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将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整理典籍和私人办学。删诗传书,定礼正乐的典籍整理促成了王宫之学向私家学术即子学的转换,奠定了孔子作为先秦学术开创者的崇高地位;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事业又使以七十二弟子为代表的大批优秀人才聚集在他的身边,由此而形成了先秦第一家学术大流派儒家学派。孔子的这种独特贡献和地位,使他的人才观不仅直接影响了后起的诸子百家,而且从汉代以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更是成为封建时代人才观的最高模式,左右着各王朝的人才培养、认定、选拔和使用。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也决定了孔子人才观在今天的独特借鉴意义。
一、孔子人才观的层次与结构
孔子将人才分为三个层次:1、偶像型人才,孔子通常称之为圣人。这类人才,有三个特点:其一,他们均是历史人物而非现实人物。孔子许为圣人的,包括皇帝、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无一例外均为历史人物。而在现实中,“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论语.述而》),圣人是找不到的。其二,圣人都是君师合一型人物。上列诸圣,便是孔子称作五帝三王的几位,外加武王、周公。这一点,同孔子的政治秩序论是一致的,在孔子眼里,只有君主才可能为民立极,为民作则,臣子的职责只是努力和忠心地执行君主的教诲,所以臣子永远够不上做圣人的资格。管仲是春秋霸政的实际开创者,他促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功盖春秋。孔子虽然也称颂“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充分肯定他的仁政,但同时又批评他器小,奢侈,不知礼,换言之,并没有把他列作圣人,关键的原因,就是管仲是臣子而非君主。春秋另一大政治家子产,孔子也只是称颂他有“君子之道器”,同样没有列他作圣人。其三,圣人均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他们不仅高居尊位,天生聪明,而且道德完善,十全十美。例如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实属天纵之圣;而尧舜,更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亲的智慧和道德的双重偶像(以上参见《大戴礼.五帝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人只是偶像,而非普通人学习的榜样。2.理想型人才,孔子称之为君子(下文详论)3.普通型人才,孔子称之为士、志士、成人等。这一类人才,孔子谈得不多,而且所谈标准,大多较为散漫,让人不得要领,其中有旨趣且要求明确者,又与君子标准接近。究其原因,一是当时向孔子求学者大都是身份为士阶层下层成员,他们求学是为出仕,即要摆脱穷困的士身份。向他们谈士当如何,不当如何,很难与其学以干禄的求学动机合拍,是不合时宜的;二是孔子本人是个救世理想很重的人,他办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一批济世救人的政治人才。所以,对普通型人才,他虽然时有论及,但基本上是不重视的。
虽然孔子对这三个层次取舍轻重态度不同,但的确,他的人才观却由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其中,理想型人才是结构中核心要素,偶像型人才却起着旗帜和航标的作用,普通型人才作为理想型人才的补充而存在。
二、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最先出现在《尚书.酒诰》中。直到孔子改造它的涵义以前,君子一词始终是对身份的指认。从孔子开始,君子一词变成了对人才的称谓和评价,成了价值符号,孔子对弟子说“汝为君子儒,匆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便是明证。
孔子君子观的原型是当时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贤人们。他们往往才干出色、品格优良、思想开明,富有政治远见和社会责任感。但相对来说,贤人们数量有限,他们是实际的活动家而非理论家,加之其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言行方面往往莨秀并存,这对于当时急于进入仕途并一心钦羡贤人们的广大士阶层成员在学习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孔子的君子观正是适应解决这一困难的需要而产生的。
作为一种人才观,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是君子在道德学问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既有原则的要求,即“知、仁、勇”三道德,也有一般的行为规范,如“君子喻于义”、“敏于事而慎于言”、“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成人之美”、“泰而不骄”、“贞而不谅”、“矜而不争”等等,核心是“仁”,它是孔子设定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完美的修养境界,其实质是精神的高度自觉性与行为的高度规范性的完美统一。
内在的道德修养体现在举止言谈上,便构成了君子的风度仪表,诸如“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衣着有一定的章法;“不威则不重”,神情要庄重严肃;“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外貌举止,一定要不失风度;“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而言谓之瞽”,言语谈吐,不仅要慎重,而且要讲究分寸,恰到好处。归结为一句话,便是既不能文胜质,也不能质胜文,而是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高超完美的修养,主要是依靠好学不倦的途径获得的,即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君子来说,勤奋好学是其获得完美从而步入仕途的根本途经,即“学而优则仕”。孔子把这一点总结为“君子善假于物也”,好比是升高而搏见,顺风高呼,假车马以致千里,假舟辑以绝江海(见《大戴礼.劝学》)。一个不好学的人,是朽木不可雕,没有资格做君子的。
君子的修养,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对君子来说,一切的作为,全都从属于一个根本宗旨,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是称不上君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只有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君子的修养风度才有意义。孔子斥樊迟为小人,根本上也是由于樊迟的问学稼问学圃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怀居怀土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士,均属此类。对君子来说,就要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谋道不某食”、“忧道不忧贫”的献身精神。
总起来说,一个合格的,思想的君子必须具备以下四项条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