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书的变迁
作者:武华民 时间:2021-09-06 阅读:268
苏轼的儿子苏迈到了十八岁,苏轼就向殿中侍御史吕陶下书求婚,想娶吕陶之女做儿媳妇。于是,苏轼写下了求亲书《与迈求亲启》:“里闬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以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游艺之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法。聊伸不腆之币,愿结无穷之欢。”
吕陶的回书无从考究,但是,从苏轼的另一篇《答求亲启》中,能够感受到苏家对联姻的诚意:“藐尔诸孤,虽本轩裳之后;闵然衰绪,莫闲纂组之功。伏承某人,儒术饬修,乡评茂著。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瞻望高门,获接登龙之峻;恪勤中馈,庶几数马之恭。”苏家诚意求婚,吕陶同意了这门亲事,苏迈如期迎娶了吕陶之女。婚书《与迈求亲启》和《答求亲启》,情真意切,言辞简练,文化底蕴极深,堪称婚书精品。
古代,男女成亲,过程很繁琐,要遵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其中婚书必可不少。它既是征求音刚、协商、表达意愿的特殊文书,也是缔结婚姻关系的法律契约,又兼具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带有浓浓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仪式感十足,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宋名相洪适在《第五子婚书》写道:“三世联姻,旧矣潘杨之睦;十缁讲好,惭于曷末之间。宋城之牍岂偶然,渭阳之情益深矣。伏承令女,施縏有戒,是必敬从尔姑;第五子,学箕未成,不能酷似其舅。爰谋泰筮,用结欢盟。夸百两以盈门,初非竞侈;瞻三星之在户,行且告期。”这篇婚书无一句不用典,无一联不用典,文辞优雅,对仗工整,考究精细,是一篇典型的四六文,从中既能看出洪适的学识才华,更能看出其家族的家世身份和对婚事的诚意。
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封建和传统色彩浓厚。清末、民国时期,女权思潮逐渐兴起,婚书上出现了“经双方同意”等尊重女性的字眼,常绘有龙凤呈祥、山水风景、牡丹吐蕊等图案。老舍先生的婚书,1931年由北平市政府社会局印制。从中可以看到老舍和胡絜青的出生年月日辰和籍贯,也列出了他们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的名字,还写清了何时何地举行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以及主婚人的名字,并附有印章。婚书由老舍先生亲笔完成。婚书内长方框的四个边角处,分别印入了“百”、“年”、“好”、“合”的吉祥字样,映衬喜庆氛围和美好祝福。右上角贴有四张印花税票,上面盖有公章。早在1914年8月19日,政府就颁布规定,明确指出:“婚书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于法庭上无合法凭证之力。”后来还规定,每纸婚书贴印花四角。老舍先生这份规范婚书的背后,是他和胡絜青在一年的时间里,从北京到济南间一百余封书信缔结的爱情。通过婚书庄重、喜庆的文字,表达了二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约定,是“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誓言,寄托着最美好的承诺与信任。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结婚证,现在一些地区还推出了电子结婚证。结婚证虽然很简约,里面也不再有“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这样优美的诗句,有的只是男女双方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及证书编号等基本信息,但其所承载的婚姻思想和精神内核并没有改变,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