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让威宁苹果香飘出乌蒙山去
作者:马召凤 孙华超 时间:2021-10-08 阅读:185

曹杰正在采摘苹果
曹杰很忙,哪怕是在地里采摘苹果、在放苹果的仓库分拣包装或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现场,他的手机和他本人一样忙。要么是客户打电话订购苹果,要么是在他朋友圈的评论区回答苹果售卖价格,又或者是去年在钉钉软件上订购了苹果的老客户询问今年的苹果有糖心了没,偶尔还要接待几波来自周边乡镇和昭通等地来的采摘客户。这片450亩的果园,花费了曹杰大多数的精力。
尽管如此,曹杰对这片已经经营了10年的果园依旧热爱。说起果园建设的初衷,曹杰用了简单的四个字“家乡情结”来形容。那是2011年,威宁县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当地政府在寻求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依据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实际情况鼓励农民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种植。当年,牛棚镇因地制宜,鼓励农户种植苹果。但凡愿意种植苹果的农户,当地政府免费发放苹果树苗。彼时,正在昆明工作的曹杰听说了这个消息,也鼓励父亲多种植苹果。曹杰的这片果园就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建立起来了。
果园建立起来以后,曹杰一边在昆明工作,一边往家里跑。学习果园的管理技术和了解市场。对于一直有家乡情结的他来说,哪怕在外面一年十多万的收入,他也知道,他迟早要回来。
2016年,位于牛棚镇新山村龙山组的这片果园开始挂果。当年,曹杰辞去了在昆明的工作回到了牛棚镇,开始一心一意打理这片承载着他家乡情结的果园。
回到村子里的这几年,曹杰再遇发展契机,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政策背景之下。2018年,曹杰申请到了政府98万元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资金,他自己再出资104万,建立起了完善的果园喷灌系统,从此告别了果园靠天浇水的历史。
今年,曹杰的果园已经开始进入丰果期,苹果的产量每年有40-50万公斤,一年能创造200多万元的产值。10年来,曹杰一直拒绝使用除草剂、反光膜,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这为他的苹果迎来了好口碑。今年,是他的果园开始盈利的第二年,前来购买苹果的基本上都是回头客。
去年,直播带货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一些山区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渠道,威宁县也在探索通过直播销售山区优质农产品的可能。曹杰也积极对接,想让牛棚苹果的“果香”乘着直播带货的列车飘到“巷子”之外。去年,在黔货出山的贵州农产品直播带货的直播间,曹杰的苹果在10个农产品当中获得当日直播间销售量第一名。
乘上政策利好快车的曹杰,也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就业,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去年,曹杰的基地用的务工人员基本都是贫困户。脱贫之后,曹杰还是坚持优先解决家庭条件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在他的果园里,务工的有残疾人、老人和家庭困难的群众,平均每天有20多人在果园上班。
59岁的袁仁聪是果园的务工人员,在果园稳定务工长达6年。“我家老两个一年能在基地打工赚6万块钱左右。”袁仁聪表示,孩子都不在家,老两口都干不了太重的体力活,到果园工作不算太苦,而且每天有90-110块的工钱,每个月能做工20多天。
“我一直看好农村农业市场,随着乡村振兴的到来,我觉得还大有可为。”曹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