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乐砂陶 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予谦 时间:2021-10-12 阅读:227

廖亮清制作的砂陶茶壶非常精美 威宁县文旅局供图
冲着小米乐砂陶非遗传承人的名气,我们从威宁县斗古镇驱车来到米乐乡廖亮清的家中。刚进家门,一股烤制豆子的香味扑鼻而来。正琢磨着,这是主人家在准备什么地道的乡间小食?热情好客的廖亮清夫妇便邀约着我们在工作间的茶盘前围坐。“来来来,先尝尝我们的威宁烤茶。”原来,这豆香馥郁,竟是陶罐烤制茶叶飘出的香气。廖亮清一边招呼大伙儿品茶,一边介绍道,这烤茶是威宁独有,要烤出这么香的茶叶,还得用我们米乐乡的砂陶罐。
小米乐砂陶技艺传承千年
在牛栏江畔的毕节威宁自治县斗古镇,说起“小米乐”生产的锅、壶、瓢、盆、罐等陶器制品,可谓家喻户晓。之所以威宁烤茶要用特制的小米乐砂陶罐来烤制,源于这种陶罐具有耐高温、保香气、透气性佳的功能特点,可直接于明火上焙烤、煎煮茶叶。也正是这些特点,用小米乐砂陶制作的砂锅来煲汤,更是味美鲜醇。
仔细品鉴小米乐砂陶的烤茶罐、砂锅等,外表粗糙,色彩灰暗,造型简单,看起来有点其貌不扬。然而,正是这看似毫无特色可言的手工陶制品,却成为了云贵两省交界处少数民族同胞家中必备品,因为它物美价廉、保鲜实用、还有益身体健康。
廖亮清告诉我们,威宁砂陶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威宁中水遗址中,鸡公山遗址发掘的陶罐即是铁证。“考古发掘曾挖出一个汉代的陶罐,专家们曾打算复制,找了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后来找到米乐乡,我用家传的制陶手艺复制出一件成品。”廖亮清一边介绍,一边领我们看家中的“非卖品”,一件复制汉代陶罐的手工艺品。“我的制陶手艺是家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往上数,已经无法追寻手艺传了多少年。”从廖亮清用家传手艺复制汉代出土陶罐来看,加之现阶段他的砂陶罐造型古朴,不少人揣测,小米乐砂陶与汉代的制陶有着某些关联。
一件完整的“小米乐砂陶”成品,制作过程十分不易。全程手工操作,要经过取土、筛选、和泥、制坯、阴干、打磨、装窑、烧制、上釉等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均要靠工匠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和技术来完成。
随着生活中铁器、瓷器、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老工匠们的改行,年轻人外出打工,在米乐这座拥有1000余人的村庄里,目前“愿意做”和“会做”小米乐砂陶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传统工艺开拓新的机遇
“经济效益不高,是制约小米乐砂陶技艺传承的一大主因。”廖亮清提到,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回家,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砂陶。在制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后,便去了昆明打工。“打工的那几年里,工资待遇也还不错,说起来打工比做砂陶要挣钱。本打算不回来了,可一想到老家的模样和世代传承的砂陶手艺,还是舍不得、放不下。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和一种传承手艺的使命感。”廖亮清说。
决定重操旧业后,廖亮清到黔南州平塘县、重庆市荣昌县、云南建水县等地考察学习了陶制品制作工艺。经过几年的试制和改进,廖亮清已熟练掌握了所有祖传砂陶生活用具的制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外,他还研发创作了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砂陶工艺制品。
“创新才能继承发展,砂陶文化的延续要紧跟时代步伐。”廖亮清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陶制品也要推陈出新。目前,他的工坊除了制作传统的小米乐砂陶,也由极具观赏性,色彩更明亮的陶制品。
2011年,“小米乐”的砂锅被注册为商标,“小米乐”砂陶从此成为地方上的微型企业;2012年,“小米乐”的砂锅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手工艺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小米乐”的砂陶重新焕发了生机,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在采访的过程中,廖亮清谈了对砂陶发展的一些想法,他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关注和支持,把砂陶制作发展为一种产业,在保护这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事实上,近年来斗古镇党委政府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制陶这种传统工艺,如何更好地向外界推介砂陶制品。
对于如何开展好对“小米乐砂陶”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斗古镇党委政府是这样构想的,一是采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把砂陶制品技术上升为一种民间文化来保护;二是扶持小微企业,规模化生产优质的砂陶制品;三是着力培养一批年轻的制陶生力军,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工艺;四是把砂陶制品与当地得天独厚的牛栏江大峡谷等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在保护民间艺术的同时也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
如今,“小米乐”的砂锅不仅在周边的乡镇销售火热,在威宁县城内还有两个代销点,同时还销往河南、广东、昆明等地。这一工艺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焕发出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