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威赫”:从“去不得”到“了不得”
作者: 时间:2021-10-15 阅读:265
“纳威赫”:从“去不得”到“了不得”
新华社记者 潘德鑫
“‘纳威赫’,去不得”,这是很多贵州人熟知并曾常挂嘴边的一句话。“纳威赫”,指的是贵州省毕节市的纳雍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赫章县。
为何“去不得”?首先道路难行,“去时天不亮,来时月亮上”,里面的人出来难,外面的人难进去;再就是生活条件差,“高山老箐,洋芋当顿”。
“纳威赫”,曾是贵州甚至整个乌蒙山区贫困的代名词。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尤为典型。
“下雨泥沙顺坡流,日晒黄土满天飞”“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家里无吃穿”……这些顺口溜道出了海雀村曾经的困境:生态极度恶化、生产极度落后、生活极其贫困。
针对以海雀村为代表的毕节极贫问题,1988年6月,国务院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一场规模浩大的反贫困试验就此展开。
海雀村要发展,必须要让山绿起来,让土肥起来,让水留下来。经过30多年近三代人的努力,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从1985年的不足5%升至2020年的77.21%。
“我们村2016年退出贫困村,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0元。”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介绍,如今,海雀村万亩林场的林木价值近亿元,人均经济存量超过10万元。依靠良好的生态,村里发展了食用菌种植、乡村旅游、蛋鸡养殖等产业。
从“山秃水枯”到“林茂粮丰”,从“普遍贫困”到“全面小康”,海雀村的蝶变是“纳威赫”乃至毕节市跨越式发展的缩影。
曾经“去不得”的“纳威赫”,创造了“了不得”的成就:2014年以来,三县约有75万人摆脱了绝对贫困;2020年11月23日,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圆梦全面小康。
“国家那么支持,我们自己也要争口气。”今年33岁的海雀村村民李明巧每天除了在村里基地食堂做工,还抽空打理自家的民宿客房和小卖部。
“有了党的好政策,自己还要争口气。”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当地干部群众始终坚守这个朴素想法,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探索出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自力更生、科学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