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10-19

么站镇:发展订单农业 实现稳赚不赔

作者:李继航 文旭 周阳 时间:2021-10-19 阅读:170


 

蔬菜种植基地

  近年来,么站镇以“一核四驱”为工作思路,围绕“一圈三线两坝区”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借助当地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真正做到抓发展、拓市场、稳就业、助增收。
  寒露刚过,威宁的天气倏忽一下就降下来。冷,是深秋初冬之际最贴切的形容。但在么站镇平原社区威宁晟瑞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的千亩蔬菜种植基地,忙碌依旧,冷空气丝毫阻挡不了火热的劳动场景。今年64岁的社区居民夏客巧老人一边挥着锄头铲草,一边乐呵呵地说,年纪大了,冬天就在家门口干干活、暖暖身,钱挣到了,家也顾到了,一举多得。
  夏客巧说:“我们老了,出去打工打不了,我们天天都来这里做工,一个月要挣2000多块钱,一年要挣1万多元。”
  除了务工拿工资,夏客巧还获得了土地流转费,“土地流转给他们15亩,600块钱一亩,每年流转费都有八九千元,还是划算的。”说起一份土地有两份收入,老人家笑眯着眼,满满的幸福溢于言表。
  产业发展,群众受益。从八月底开始,作为平原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该蔬菜基地的第二季蔬菜就迎来了大丰收。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基地第一季的蔬菜价格每吨都在500元以下,但凭借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第一季的蔬菜产量高、质量好,销售额还是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
  据威宁晟瑞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王俊书介绍,今年第一季白萝卜平均一吨在400元左右,虽然行情不好,但是基地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选择品种种植,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再加上采取订单销售,总体而言,第一季蔬菜销售取得了开门红。
  “我们种的蔬菜是7600亩,有白菜和萝卜,产量在30000吨左右,产值在1600多万元。”王俊书说。
  走科学化、标准化路子,就不担心市场的波,王俊书说,蔬菜产业只要做到抢抓种植时令,把握销售季节,综合下来只赚不赔。
  王俊书说:“我们第二季对比第一季的产量要稍微低一点,但是价格对比第一季又要高出两三倍。第一季白萝卜产量每亩在4吨至5吨,第二季每亩在3吨左右,但是第二季的价格每吨最低在700元以上,像现在装的萝卜就是1500元每吨,白菜1000元一吨。”
  抓产量、保质量、抢市场,合作社通过分班、分组、分批次的派人到北上广及江浙等地进行考察,并派人到柳州、遵义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广,及时掌握前沿市场第一手行情,叩响市场大门,拓宽畅销渠道,合作社的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订单农业,不仅种得好,还卖的好。
  王俊书说:“基本上三分之二都是订单种植的,像昨天来了几个广东老板来跟我订货,我们都要推迟到这个月底才能给他们供货,现在是供不应求。”
  订单种植,不愁销售。蔬菜产量高、效益好,就得大量种,尝到蔬菜种植甜头的王俊书,在当地党委、村委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果断把蔬菜种植面积从1600亩扩大到7600亩,为提高蔬菜效益,合作社还把基地划分为21个小区,成立21个生产小组,一个党员或小组长带头负责一个生产小组,进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护,蔬菜品质和产量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实现了群众增收、合作社创收的双赢局面。
  王俊书说:“今年我们第二季蔬菜在八月底就开始上市了,预计在十二月中旬结束,预计产量在1.9万吨左右,产值在1300万元至1400万元左右。”
  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稳赚不赔。么站镇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引领,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产业兴助推乡村振兴。
  王俊书说:“我们现在以平原社区为核心,成立了一个联合党总支,种植了12000亩蔬菜,预计年产量在70000吨左右,产值在1.1亿至1.2亿元左右。我们下一步将继续以平原社区的7600亩蔬菜基地为核心,带动水塘、联合两个村的5000亩左右的蔬菜发展,把蔬菜的品质提高,产量提高,为老百姓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目前,么站镇发展白萝卜、白菜、莲花白等“三白”为主的蔬菜产业共3万亩,其中由16个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的面积达1.2万亩,覆盖2230户农户,预计年底户均能增收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