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易地扶贫搬迁: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21-10-28 阅读:631
易地扶贫搬迁,是挑战贫困的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是迎接新生活的一次大范围人口流动,更是新时代农村的一场伟大改革。几万人从大山里举家迁出,带着家中为数不多的物品走进城市,几万人的搬迁,是一项浩荡的工程。在大山里生活了几代人的老乡们,谁也不知道搬出去将要面临的是什么。
要不要搬?搬出去了怎么办?……
无数个对未来不确定的疑问都萦绕在老乡们的心头。
这场浩浩荡荡的以扶贫致富为目的的易地搬迁,需要的不仅仅是搬迁的勇气,也是远离故土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的决心。
2016年1月16日,威宁县哲觉镇论河村的16户苗族同胞搬进新居,告别土坯房住进新楼房,掀开了威宁县移民搬迁工作的序幕。从此,大山里的老乡们或者从村里搬到城市,或者从村里搬到镇里,就近搬迁和易地搬迁稳步推进。
数据显示,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威宁县共计搬迁13269户66566人,其中贫困人口11180户56293人,贫困人口比例84.5%。
6.6万人,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五年的时间,威宁县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九个字来续写易地搬迁的故事。
搬得出,阔别大山,拥抱新生活
“搬出去了,然后呢?”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初,这个问题成了很多百姓最为担忧的问题,搬迁,对于他们来说,是太复杂且具体的事情。不仅仅是离开老房子住到新房子那么简单的事。土地怎么办?牲畜怎么办?在城市里没办法立足生活怎么办?这种对未知生活的恐惧让威宁县前期的搬迁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如何让百姓愿意搬迁成为很多驻村干部和乡镇干部头疼的事情。不愿意搬迁,就得想办法让乡村们愿意搬迁。“不走出这片养不起老乡的大山,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搬与不搬,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这场持久战是否能够取得胜利。
挨家挨户走访劝说、想尽办法让故土难离的老乡们愿意走出去,通过村里有威望的百姓带动搬迁,带领部分群众进城看看修建的搬迁楼房……。搬迁工作一刻不推进,村镇干部一刻不停歇。走村串户,爬坡上坎,政策讲解,百姓到搬迁小区实地参观,搬迁工作一直在推进。
2016年,搬迁2117户10283人;
2017年,搬迁3490户17684人;
2018年,搬迁3713户18598人;
2018年8月,威宁县再次新增2万人搬迁项目,建住宅78栋4306套。2020年8月,全县66565人全部搬迁入住,从愿来的不愿意搬迁到逐步在城市扎稳脚跟,成为新市民。
稳得住,扎根城市,探索新活法
搬迁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搬迁入住之后怎么办是更大的挑战。6.6万余名搬迁户举家迁徙而来,如此庞大的人口如何在新家园安心落脚?搬迁户如何就业、医疗如何保障、孩子教育问题怎么解决、社区服务是否及时跟上......问题就是导向,问题指明方向。
随着搬迁户全面入住,威宁县“四稳”建设提刀上马。为搬迁户“稳得住”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续写搬迁户搬到新家园里的后半篇文章。
千方百计稳教育。结合区域规划,在原有2所小学(棒木小学、五里岗小学)和1所初中(九三中学)的基础上加大教育投入,在各个搬迁小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小学4所、中学1所,优先解决教育资源硬件问题。随后,在全县各乡镇优选考调463名教师,充足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保障搬迁学生就学需求,软件力量紧跟其后。同时还建立了随迁子女转入安排机制,搬迁前即安排好学校与学位,保证随搬随读。
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安置点周边就学13324名,搬迁户子女入学得到全面保障。
想尽办法稳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为了引导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威宁县及时强化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工作,一户一档制定就业培训方案,让搬迁户尽早就业,及时就业,暂时不能就业者强化培训再推荐就业。紧紧依托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内的入驻企业、县城周边“定向打造”的易地就业扶贫基地务工及外出务工、扶贫车间、公益专岗等多种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有效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和空间,千方百计保障搬迁群众就业增收。(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