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牛产业让群众日子“牛”气冲天
作者:贺看 时间:2021-11-02 阅读:254

张华华家的养牛基地
近年来,威宁在肉牛产业上不断发力,探索出了“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划区轮牧、节本增效”的养殖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肉牛产业体系建设,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同时有效接续乡村振兴,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牛”气冲天。
秋末,正是牛养膘的关键时节。走进观风海镇李子村牧场组的张华华家,夫妻俩正在忙着打扫牛圈,给牛添草加料。
张华华从小就跟着父亲放牛,成家之后,他打算继续养牛。但几年下来,张华华发现,靠着两三头牛,要致富还是很困难,为了摆脱贫困,夫妻俩决定外出务工。
经过几年的打拼,夫妻俩手里有了点积蓄,2017年,夫妻俩决定回家创业,顺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
“我是2017年回来养牛的,当时就觉得我们威宁这个条件加上当地的资源以及市场前景,养牛大有可为。”张华华说。
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加上自身的勤劳苦干,目前,张华华养殖了48头西门塔尔能繁母牛,为解决牛的饲料难题,张华华把外出务工村民的土地盘过来,种了50多亩的玉米。同时,聘请村民到自己的牛场帮忙,张华华一家的日子越来越“牛”气冲天。
“最多的时候有六七十头,争取养到100头,养牛每年带来的经济利润还是可以的,比打工强多了。”张华华告诉记者,牛场每年能卖出牛犊25头以上,每年能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家住观风海镇勺口村前河组的马兴国也在养牛,和张华华不同的是,马兴国在2019年注册成立了威宁县皖祥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养殖肥牛。“合作社成立的时候才有18头牛,现在已经有24头了,每年利润有20多万元。”马兴国说。
张华华和马兴国只是威宁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威宁坚持高站位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并不断创新完善肉牛产业体系建设,制定“贵州黄牛集团威宁SPV公司+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完成200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000个以上肉牛存栏1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养殖大户)、10个以上肉牛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育肥场、1个牛肉精深加工厂、50个户均肉牛存栏3头以上的专业村,预计到2021年末全县肉牛存栏突破40万头。
记者从威宁spv公司了解到,为减少合作社和养殖户的养牛风险,解决肉牛销售难题,实现肉牛扩群增量、品种改良、养殖技术提升和以产业带动百姓致富的目标,威宁spv公司于8月出台了牛只代保代售合作方案,并与养殖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后,公司出资给养殖合作社和农户的合作牛按照每头40元的标准购买政策性保险,保额为每头8000元;同时,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上门收购合作母牛生产的牛犊,并给予养殖农户每头400元的母牛补贴;另外,公司向养殖合作社和养殖户免费提供饲养技术、疾病治疗和防疫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解决了合作社和农户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威宁spv公司已经与养殖合作社和农户签订牛只代保代售合作协议700余份,涉及牛只2700余头。
据悉,截止目前,全县肉牛存栏39万头,今年前三季度,肉牛出栏6.36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2%,实现产值9.5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