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又乐业 群众笑颜开
作者:李云侠 罗纱 周阳 时间:2021-11-08 阅读:244
安居又乐业 群众笑颜开
——大街乡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过上新生活
威宁融媒记者 李云侠 罗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秋天的大街乡,冷雨簌簌,冻得人发抖。然而,小集镇安置点的扶贫车间里,几十台缝纫机“咔咔咔”响得热闹,工人们缝帽子、做领边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扶贫车间是由大街乡政府引入贵州冠依美服饰公司吸纳群众就业,助力产业发展而成立的。
厂房设在小集镇安置点内,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务工。目前在扶贫车间务工的群众有60余人,他们大部分是不能出去务工的搬迁群众。
正在缝制帽子的赵才花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她家原来住大松村,由于丈夫失明,生活几乎无法自理,一家三口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搬迁到新房后,孩子也到威宁二中上学了,为了照顾丈夫,她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附近做点零工。
扶贫车间开业后,她就报名进厂,开始学习缝纫技术,将近一个月,她已经能独立完成大部分衣服配件的缝制。
“这边留守妇女很多,对公司来说,劳动力充足。对群众来说,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拿工资,一举两得。”据公司负责人马时彪介绍,公司主要从外贸公司接单,搞出口销售。
由于工人们几乎没有缝纫经验,需要培训。培训为期26天,每天做满8个小时,一个月能领到1500元的基本工资。通过培训,目前,大部分工人都已经能独立上手,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马时彪说:“等公司发展稳定了,能固定解决200到400人的就业问题,培训期结束后,将采取计件方式发工资,工人们也能根据自身能力,领取到每月3000元以上,甚至4000多元的工资。”
大街乡“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1户2758人,其中搬迁在小集镇安置点的共205户963人。走在安置小区的街上,一幢幢楼房整洁明亮,有的人家还在阳台上挂着大红的灯笼,如同他们越来越红火的新生活。
在搬迁户熊清全家,他烤着电火炉,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对于新家和新生活,他很满足,以前两间土墙房,两口子种地供4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艰难。搬到集镇上后,他们两口子改了行,做起了杀猪的生意,每逢赶集,就出摊,孩子也大了,大的两个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两个小的也都念大学了,他家还用扶贫款5000元,入股了威宁县大街飞隆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能分红540元,他说:“这日子越过越愉快。”
搬迁不是目的,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群众共同的期待。大街乡不断深化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积极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创造条件,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