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1-11-08

愿以百万籽 换来产业兴

作者: 时间:2021-11-08 阅读:310


 (上接1版)
  玉龙人喜欢喝酒,也喜欢酿酒、研究酒。由于对酒的情有独钟,他们在酿造苞谷酒、高粱酒的同时,还尝试过用麦子、洋芋、红苕等酿酒。2014年秋,玉龙人禄炳宪回老家,微醺之际突发奇想:洋芋、红苕都酿酒喝过了,能不能酿点天星米酒来喝呢?第二天,禄炳宪找了一个有种植经验的亲戚,拿出1000块钱,请亲戚来年多种些天星米。
  2015年秋,亲戚送来90公斤天星米。禄炳宪找到村里世代酿酒的周照奎,合作试酿天星米酒。20多天后,第一批天星米酒出锅:“酒体清亮通透,口感清冽绵缠,回味中略带天星米香味。”随后,禄炳宪将酿造出来的天星米酒多次送往权威机构检测,都没有检出甲醇。
  这还了得!
  众所周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凡是白酒,或多或少都含有甲醇。但用天星米酿造出来的酒,居然不含甲醇,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这个发现,让禄炳宪他们把我当成了宝。他和合伙人一起,投入到用我酿酒的研究中,技术成熟后,又于2017年申请发明专利,2020年11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禄炳宪“一种尾蕙苋粒清香型白酒及其酿造方法”的发明专利证书。
 
发展 一份种植合同形成规模效应
 
  虽然我的种植历史已有几千年,但说句实话,我对自己真不太了解。比如,在禄炳宪他们用我酿出酒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作为酿酒原料,根本不知道自己酿出的酒不含甲醇。
  看着禄炳宪他们高兴的样子,我比他们还高兴,因为这是我实现千年梦想的一个机会。
  但我还没兴奋多久,麻烦就来了:人们不相信禄炳宪他们几个,不愿大面积种植,理由是“世世代代都在种天星米,也没见哪个赚钱”。尽管禄炳宪和合伙人背着天星米酒,挨家挨户上门让大家品尝,说尽天星米酒的各种好处,但是大家依然不愿种。直到他们提出签订种植合同,并把收购价格出到每公斤12元,才有部分村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同意种植。
  随后,禄炳宪和合伙人一起,从选育种子开始,到育苗、整地、起垄、覆膜、移栽、管护、收割,整个过程都紧紧盯着,生怕我有半点闪失。看着他们辛苦的样子,我非常高兴,一个劲地拔节生长,决心用自己的果实回报他们的付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试种植天星米的农户每亩收入都不低于四、五千元,是种苞谷的五、六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二年,村民们的积极性大增,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威宁迤那等乡镇和赫章县的部分群众也开始接受了种植我可以大幅增收的现实。2020年,迤那镇合心村海马组的黄巡种了20多亩,除去各种开支后,纯利润还有5万多元。今年,尝到甜头的黄巡又流转土地,把种植面积扩大到40多亩。赫章县的一个农民,不仅自己种,还到各处收购天星米运到玉龙出售,收入20多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我美丽的身姿引起了花卉界的注意,昆明花卉市场的老板纷纷跑到威宁,把我当鲜切花收购。进入花卉市场的我,进一步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玉龙镇沙田社区的薛贵才在自家地里采了1000支天星米花穗,卖给昆明花商,收入了1000多元。他算了一笔账:自己今年种了4000多株,每株可剪花5至8支,按每株卖5支花算,可收入2万多元。卖花后,还可收籽粒几百公斤,合同价每公斤12元,又是近万元。秸秆还可加工3000多公斤干饲料养牛喂猪……
  一账算下来,薛贵才逢人就炫耀:“种植天星米收入高得很!比种苞谷、洋芋、烤烟划算多了。”
 
未来 一片光明但困难重重
 
  用我做的面是优质粗粮,用我制的糖是传统佳品,用我制的鲜切花深受市场欢迎,用我酿的酒不含甲醇……
  按理说,我有这么多优点,早就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搏击市场的弄潮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大展身手,可在玉龙人用我酿酒之前的几千年中,我却始终默默无闻。
  尽管现在已经证明用我酿的酒,是一款不含甲醇的白酒,为我产业兴旺的梦想带来了希望,可我未来的路依然困难重重。
  首先,缺资金。为了发展天星酒产业,禄炳宪引入了投资人,投入了数百万元进行天星米的规模化种植,并对合伙的小酒坊进行了改造,但数百万元对一个产业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其次,缺标准。任何产品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对种植、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进行严格规范。而目前的我,由于没有技术支撑,在标准方面还有所欠缺。
  第三,缺支持。这几年来,我的发展层面还仅仅局限于民间的自发投资,没有得到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这成了制约天星米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一个发明专利,在我几千年沉寂的生涯中,点亮了一盏明亮的灯。这点星星之火的燎原之路,就是知识向经济的转型之路。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有很多的发明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无数的发明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我希望我能成为后者,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