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路带富一方群众
作者:祖海雪 王雪莲 时间:2021-11-22 阅读:227
海边街道黄仓社区:
绿色产业路带富一方群众

群众在苗圃基地务工

群众在苗圃基地务工
本报讯(记者 祖海雪 实习生 王雪莲) 近年来,海边街道黄仓社区通过引进公司,根据威宁本土气候土壤条件,改良品种,逐渐形成了240余亩的绿化苗圃,品种多达30余种,实现绿水青山的同时又要金山银山。
立冬过后,天气转凉。海边街道黄仓社区的苗圃基地里,前来务工的村民们却热情不减。务工群众江二美带头唱起了山歌,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江二美除了在基地务工外,还将8亩土地流转到基地,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就有8000元。说起现在的收入,她满脸洋溢着幸福。“在基地务工离家近,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江二美说。
说起苗圃产业的发展,威宁县鼎盛绿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常见打开了话匣子。李常见告诉记者,她从四川来到威宁打拼已有30多年,最初一直从事装潢行业。2011年,她开始接触苗木种植,成立了威宁鼎盛绿化有限公司,从事绿化工程,并在黄仓社区打造了240亩的苗圃基地。生态绿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苗圃基地建成之初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当地没有规模化种植苗木的经验,李常见也缺乏种植技术,不少品种在引进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李常见反复试验各个品种的生长习性,研究种植技术,并着手培训一批在基地务工的村民。
今年65岁的村民王玉贤是社区第一批参与种植的人,如今已成为了基地管理员,每天组织村民务工,并提供技术指导。基地解决了年龄偏大人群的就业问题,是村民们最欣慰的事。
王玉贤说:“年龄大了也出不去打工了,基地建起后我们就获得了务工机会,挣点零花钱的同时还能顾家,我很满足。”
来自草海镇同心村63岁的周玉芬,是基地的固定员工。她说:“基地干活很轻松,每天工资80至100元,离家不远还能照顾得家里,早上基地接我们来,晚上又送回去,很方便。”
据了解,目前威宁县鼎盛绿化有限公司从事园林设计、施工、植物护理,并承接各类绿化工程,一年四季都能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加收入。随着公司的业务拓展,务工人数会持续增长。
如今,苗圃基地年育苗数能到达100万株,包含30个品种,有了固定销路,还与部分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效益初显。随着乡村振兴大幕拉开,李常见也计划通过她的生态绿化产业贡献企业力量。
为了能让这个绿色产业持续注入活力,李常见表示,她将把苗圃园艺与校企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等输送学生来实地考察学习,将自己所学技艺手把手传授给学生,实现就地就业,继续把苗圃产业做大做强,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