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街道:冬日大棚绿意浓 蔬菜种植促增收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记者 陈祖嘉 彭瑾 马圣耘 时间:2021-12-15 阅读:300

采摘豌豆尖
虽然已经入冬,但威宁依然迎来了大晴天。海边街道黄仓社区路边大棚里的豌豆尖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翠绿。
已经在基地务工一年的吴梅熟练地采摘着豌豆尖,她平均一天可以摘200斤,“我就住在黄仓社区,来这里就负责摘菜,8毛钱一斤,他们种什么我们就摘什么。”吴梅说。
“既顾家,还能挣钱,满意得很。”谈起这份工作,吴梅笑意不减,她带着些许骄傲告诉记者:“我们老板好得很,老板挣大钱,我们就跟着赚钱。”
她口中的老板就是赵军,疫情之前,他曾自费带着农户们出去旅游,“是大家的努力才有每年的收获,如果没有疫情,我今年还想带大家去泰国玩一下。”
2011年,黄仓社区找人带头做合作社,曾做过蔬菜批发生意的赵军想着自己有销售渠道,为什么不回家乡种蔬菜卖呢,于是,他就答应了社区。
说起种蔬菜,他如数家珍,每个季节种什么蔬菜、什么蔬菜能赚钱他都讲得头头是道,“现在种豌豆尖、茼蒿菜、红油菜苔最赚钱,有时还没采摘完订单就来了,可以说是供不应求。”赵军乐呵呵地说。
说着话,赵军的电话又响了,是一个四川的客户要订豌豆尖。经过10年的发展,他利用曾经的资源将合作社的蔬菜卖到广州、北京、四川等地,与客户采取订单式对接,现在又新增了预付定金式网络订单。而他在威宁的凌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也从最初的不到20亩发展到如今的800亩,今年盈利超过了40万元。
“我们的合作社带动了30多户近60人就业,工资是帮工80元一天,摘菜是5至8毛钱一斤。”赵军说,所有工资都是日结,从不拖欠工资。除此之外,有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还可以有8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与扩大,赵军今年又有了新的发展想法,“我打算向农户提供种子、肥料等种植原材料,农户负责种植管理,我负责销售,农户赚钱以后按照一定比例给我分红。”赵军说,今年他找了几个农户小规模地试验了一下,效果很好。
黄仓社区的江仙仙就是参与本次“试验”的农户。在人群中不显眼的她在这次“试验”中爆发了巨大的能量。“我在合作社工作了3年,今年年初起,我在流转到合作社的3亩地里种了豌豆尖和香菜,赚了八万多元。”
“除了种地,我还在合作社里做帮工,最忙的时候,白天做帮工,晚上打着电筒在我的地里摘菜。毕竟客人下了订单,我就必须在约定时间内完成。”合作社让江仙仙的生活更加忙碌充实。说起未来,她充满信心,“只要肯干,明年在合作社的带领下肯定会更好。”
豌豆尖、红油菜苔、香菜、茼蒿菜……这些常见普通的蔬菜在海边街道黄仓社区是致富的宝贝。明年,赵军打算将合作社拓展到1000亩,增加甜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