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土豆”到“大产业”的蝶变中看威宁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作者: 时间:2022-01-04 阅读:277

威宁洋芋(何欢 摄)
本报讯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威宁始终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根本落脚点,党政主要领导始终带领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听民声、迈开步子解民忧、甩开膀子干实事、统一调子创品牌。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助推下,威宁的地方特色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地方品牌愈加自信,威宁马铃薯就是其中的缩影。
威宁马铃薯以质优量大、口感好等特点闻名遐迩,素有“中国薯城”“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10个国家马铃薯“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备受市场青睐,但长期以来产品初级、产品附加值挖潜不深、精深加工企业少一直是威宁马铃薯走向更广阔市场的瓶颈。为做大做强做优马铃薯产业,威宁县党政主要领导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落脚点,多次深入基层、群众、企业实地走访调研,深入探索破局关键,明晰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力量。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助推下,明晰了威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面对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考卷,马铃薯就是解题的突破点,威宁把马铃薯作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出台了专门的总体实施意见和年度实施方案,明确了从科研选育、组培良繁、示范种植、大田推广到收储交易和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的发展之路,将着力创建以马铃薯、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名片,全面提升马铃薯品质和品相,全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把威宁打造成南方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供应基地。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助推下,增强了威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自信。威宁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温差大,独特区域性气候极为适宜栽种马铃薯。在全县330万亩耕地中,80%以上区域适宜种植马铃薯,每年稳定种植马铃薯200万亩;全县80%以上农户都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这些为威宁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品质保障、产量保障、经验保障和市场保障。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支持马铃薯企业的发展壮大,协调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报道,为企业免费提供城区广告栏进行宣传,并且开展推介会,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我最喜爱的贵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等活动,增强了现有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的信心。如薯美佳食品有限公司如今每天可消耗马铃薯15至20吨,年产值预计可达3000万,该公司今年4月建成投产,短短6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将销售市场扩大到毕节、六盘水及云南省的昭通、宣威等地。
在党史学习教育的助推下,凝聚了威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力量。威宁已形成较好的马铃薯产业、资源基础,推进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前景大有可为,威宁县致力于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在发展马铃薯深加工的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强与农户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
通过多年的发展,威宁马铃薯品种发展到100多个,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量380万吨,马铃薯总产值达68亿元,威宁人民正阔步走在“薯”光大道上。
据了解,威宁将持续把党的历史经验转化为推进威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将继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威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