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1-05

新发乡:土地破碎山区的产业倔强

作者: 时间:2022-01-05 阅读:314


  新发乡:土地破碎山区的产业倔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谢朝政 顾野灵


  “起初没人相信我们能把产业做起来,但我们就是做起来了!”
  随着满载着佛手瓜的车辆从村口缓缓驶出,直至油门的轰鸣声消失在山间,新发乡田边村党支部书记李吉亮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乌蒙高原冬日的寒风迅速将水雾驱散。“今年的架子搭得晚了一些,但是效果还算不错,亩产将近5000斤。”每每看到佛手瓜被装运出山,李吉亮总是欣慰不已。
  田边村,一个地形偏僻的小山村。土地破碎,沟壑纵深。“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七分,要发展规模化的产业的确很难。”当了14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吉亮感慨,名叫“田边”的村,耕地总面积2020亩,25度以下的土地只有不到200亩。
  在喀斯特地貌显著的新发乡,田边村只是其中一角。海拔落差最高达1400米,莽莽大山又将这里隔绝成一座“孤岛”,传统庄稼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广种薄收。
  “土地是农民发展致富的根,守住才有出路!”新发乡党委书记马力态度十分坚决,“没有成熟经验可循,纵然万分艰辛,但我们一定要做。”
  面对“山地劣势制约农业增收”这一难题,倔强的新发人顽强探索。
  在探索产业的过程中,新发乡先后在部分村子尝试发展辣椒、猕猴桃、半夏、养蜂等产业。封闭的交通条件限制了农产品出山,有订单不敢接,最终以失败告终。
  可渡河畔的龙滩村更是付出了“血”的代价。20年前,不甘世代生息的村庄被恶劣的条件隔断,在村党支部书记曹顺友的带领下,龙滩村硬是在手扒岩上凿开了一条出村之路。为此,还牺牲了一名群众和一名驻守干部。
  “先修路,把人留住,再谋产业,共同致富。”走在守残抱缺与绝地突围的十字路口,龙滩村选择了后者。2017年以来,新发乡通过交通大会战,并实施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乡31个村、社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胜利,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让这片沉寂多年的破碎土地有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条件。
  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和探索,新发乡找到了在土地破碎山区破题发展的突破口:因区域施策,把全乡分为高、中、低三个海拔带,差异化布局软籽石榴、佛手瓜等产业;因村施策,一村打造一个特色产业,做精做强。
  2017年,在全乡产业发展会上,曹顺友当即领下种植300亩软籽石榴的任务,脱贫户李正员主动申请与村干部一起到云南会泽县拉苗,自己将20多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石榴。
  “政府免费出苗,提供技术,帮忙回收,我还有啥担心的?”站在高过头顶的石榴树丛中,李正员说话的音调逐渐拉高。在刚过去不久的石榴采收季,李正员一口气卖了5吨石榴,赚了接近6万元。
  “全村2280亩的耕地就有1900多亩种石榴,家家户户都有!”说起如今的变化,曹顺友满脸自豪。
  “产业一定要成规模,再把政府投入、市场导向、资源整合等一切要素向特色产业流动。”看着新发乡的产业渐有起色,马力又思索出新的路径。
  2020年初,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后,新发乡采取核心区域集中种植与零散地块分散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在全乡适宜土地种下了5000亩佛手瓜。由乡合作总社统筹带领各村分社进行种植和制杆,提供技术服务,并保底回收,让群众无销售后顾之忧。
  “经过规范管理的幼苗种下去之后能管10年,一家人只要种上5株,到年底足够买头肥猪过年。”李吉亮说,今年田边村把“挤”出来的124亩土地全部种上了佛手瓜,截至12月,已销售佛手瓜达15万斤。今年,新发乡还与贵阳芳香园、威宁产投公司共同投资在县城建成一个佛手瓜加工厂,来延伸产业链。
  立足山地特色,紧盯市场导向,新发乡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发展订单农业。“现在除了佛手瓜和石榴,还有马铃薯、冷凉蔬菜、蛋鸡养殖……”新发乡乡长王景伸出双手掰开手指细数新发乡的特色产业,还未数完,手指已然不够用,“一共5.33万亩!”
  如今,这片土地破碎的山区,早已换了模样。山地特色产业的星星之火唤醒了这片沉寂而又倔强的土地,为新发乡阔步迈向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